來自科技初創企業的心聲:“在大灣區創業,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冼嘉琪 “聽說開完大會以後,前海接下來會有新的一些政策,我還特意去翻相關的文件,也跑去問,得到的答覆是方向是有的,但具體的還得等。”目前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的王黎飛對記者表示。由於地緣優勢,深圳前海是港企青年的創業理想地之一,王黎飛便是其中一名來自香港的創業者,最近一段時間她分外關注有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各種政策動向。

據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介紹,截至2018年底,前海累計註冊港企總數已突破1萬家、註冊資本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22.96%,納稅佔24.63%,固定資產投資佔34.6%,實際利用外資佔86.39%,前海已經成爲粵港澳合作最緊密最成功的區域之一。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深圳前海在“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篇章中作爲首個專節出現,提出要“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加強法律事務合作”、“建設國際化城市新中心”,在擴展發展空間、金融開放創新、深港文化創意合作、法治建設、港澳青年創業、基礎設施高效聯通等方面被賦予更多任務。

但距離規劃綱要出臺僅過兩月,關於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方案很多還在研究階段。那麼,目前在大灣區創業,或者想要來大灣區創業,還有哪些困境和顧慮?不妨聽聽來自創業一線的聲音。

“頭部”城市效應的困境

2017年11月,王黎飛決定從香港的一家企業跳出來創業,她的理想選址是深圳,但最終公司先註冊在了東莞。直到2018年5月,王黎飛在深圳註冊了分公司。“因爲找到的投資人是東莞那邊的,如果我們在深圳註冊,他們不願意投。但是雖然東莞廠房租金比較便宜,可是比較不好招人,交通也不方便。”王黎飛坦言,“其實就我個人,直至目前,我沒有明顯感受到大灣區是真正存在的。”

這並非王黎飛一個人的感覺。鄭智宇2015年創業,目前公司的其中一個宣傳點是其學歷背景靚麗的創業團隊,談及招攬人才,鄭智宇表示,深圳南山是其最理想的創業選址:“這跟灣區沒有關係,深圳本身就有足夠的吸引力。如果我把公司開在東莞或者惠州別的相對來說經濟沒那麼發達的城市,我去招精英人才,工資可能要開到5萬都不一定來,但我在深圳,開2萬就可以了。”

誠然,作爲改革開放最成功的“窗口”,鵬城的騰飛有目共睹。而經濟越發達,人才、資源越聚攏,這是“頭部”城市的效應。對於擇業者來說,前往哪一個城市就業,除了有形的薪資誘惑,還有交際圈、生活圈、商圈等無形的社會資源的考量。

鄭智宇對記者表示,選擇留在深圳的原因主要是這裏人才、資源、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強流動,加上深圳華強北電子的完整產業鏈的優勢,“但不可否認,這裏的創業成本也高。”

“如果各地政府和資本願意(互聯互通),我們當然不必非選深圳不可。”王黎飛說,“先不說粵港澳三地政府了,就是廣東省內各個城市的政府和資本,‘壁壘’都是挺深的。”

壓力山大的關於錢的問題

從前海創新商務中心前往深港青年夢工場的路上,園區及眼之處綠茵林立,路邊的花叢散發出茉莉花香,公路上的斑馬線兩側印着“向左望”“向右望”的巨大字樣提醒行人注意來往車輛,這樣的斑馬線提醒在深圳其他地方並不多見。“我們同事都很喜歡在這裏辦公,但很有可能我們就要搬走了。”王黎飛無奈地苦笑道,“一開始進來的時候是35塊/平,現在是65塊/平,雖說在深圳南山已經很低了,但是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還是有壓力的。就在上個月,旁邊一家港企創業團隊就搬走了。”

鄭智宇從南山的一個留學生創業基地孵化項目出身,半年期滿後,他一開始把辦公室設在了南山科技園,不久,他便把辦公室搬到了南山科苑西工業區。“一方面,我們的工廠在西鄉,辦公和車間在一起有利於節約經營成本;一方面,這裏現在每個月70塊/平,這個租金應該是南山最便宜的了。”

“其實這個租金價格園區也沒掙錢,說不定還虧錢。”王黎飛補充道,“但沒辦法,畢竟我們還沒實現盈利,一切都要開源節流。”

對於一個初創企業來說,資金是生死命脈,除了日漸負擔不起的租金,對於實體制造領域的創業公司來說,企業報稅也是一個心頭大患。

王黎飛做的是工業設備領域,產品是下放到工廠車間裏的,所以客戶一般是廠家。“我們企業報稅是每個月報一次的,而且是根據當月銷售單開的金額去報,但我們To B的業務回款一般是分階段,回款週期長直接影響利潤,所以增值稅對我們來說壓力最大,我們也不是說不交稅,但能不能針對這類情況,提供證明什麼的遲點報稅?”

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鄭智宇也有這方面的難題:“我們每做成一單賣出的錢是分幾個階段收到錢的,但報稅的時候按全款報,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金壓力是有的。”

未被滿足的“創業鏈支持”

“其實目前在深圳對於初創企業的補貼是不多的,基本都是針對個人的,孔雀計劃是針對海歸爲主的,而企業評高新也要三年起步,像我們創業兩年,帶着技術從業界出來創業的其實基本沒什麼能申請的。雖然我們是從香港過來的,但我們在這邊註冊公司只能享受這邊的創業政策,不能申請香港那邊的。”王黎飛說。

“我們其實現在做實體制造的創業創新嘛,像我做360度全景行車記錄儀,它是幫助駕駛員看到車周圍的各種情況的,有助於駕駛員做出更快更準確的判斷和操作,降低交通事故率,這是挺好的一件事的,但大衆對我們這類產品沒有那麼瞭解,所有的客戶資源什麼的都是我們自己花力氣去找的,但其實我們也很需要政府在這方面能夠給到一些幫助。”鄭智宇說。

“我的一個朋友把公司搬到了安徽的一個城市,當地政府對他們很重視,政府親自幫他們跟另外一個城市的政府對接資源。”王黎飛一臉羨慕地說起身邊一名創業好友的情況,“我知道在深圳肯定很難有這種待遇,但還是希望哪怕能有一小個部門管管我們也好,或許有但是我不知道吧!”

關於鄭智宇和王黎飛這方面的訴求,社會也並非一無所知。雖然政府層面的反應有所滯後,但來自業界的“民間”組織已經有所動作。

3月29日,在深圳舉辦的一個大灣區企業家峯會上提出打造一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簡稱“青創平臺”),“青創平臺”將依託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裏優質的企業家資源,爲大灣區青年創業者免費提供融資對接、法律諮詢、資源對接、創業輔導、經驗分享、項目合作等多種服務。

田夫表示,前海重點聚焦“深港產業合作”“深港人才合作”“跨境金融合作”“深港貿易合作”“制度創新合作”“重大項目建設”這六大板塊。比如,爲給香港服務業發展提供空間,前海成立以來,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出讓給港企,現已累計面向港企出讓17宗,用地面積35.55公頃,佔比47%,總建築面積285萬平方米,佔比48%;爲拓寬港人內地發展平臺,前海推出了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深港文創小鎮等深港合作系列平臺,其中深港青年夢工場開園4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5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76家,半數以上團隊獲得融資,總融資金額超15億元人民幣。

“當然,對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我還是樂觀的,充滿期待的。”鄭智宇說。

(應受訪者要求,王黎飛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