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萌妹子文化課”,非常感謝您點開這篇文章,小編要給大家講故事了。 在哪國的歷史上,造反都不新鮮,中國也有的是農民起義,成者爲王,敗者爲寇嘛,這種情況多的是。可是,美國的建國者好像和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領袖都不同,他們要的並不是“拉下老皇帝,我當新皇帝”。他們自認是在追求一種屬於人類的理想,他們在“獨立宣言”中說,他們要求是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平等,自由和幸福。長江和黃河是我們大家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產生了黃河文明,然而長江文明誕生在長江流域。

這兩種文明已經貫穿了我們的中華文明,不過奇怪的是,黃河文明已經成爲了華夏文明的主體。在黃河入海口就行成了聚集地的形狀,黃河當然是輸給了長江,長江的入海口是中國的的大城市——上海。黃河的入海口卻是一個小城鎮,這究竟是爲什麼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長江的入海口一直都在東海推進,可是方位基本上都沒有變過,黃河的入海口在歷史上一直在變化。如今黃河的入海口在山東的東營,這一直持續了幾十年,而且這個狀況一直都很穩定,大家都知道黃河的入海口卻不穩定。在這幾千年的時間裏,黃河一共氾濫過1500多次,黃河一個較大的改道在歷史上也氾濫了20多次,並且還有着“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並且現在的黃河還有着“善淤、善決、善徙”的說法,一開始的黃河水比較清楚,泥沙也很少,西漢政權也很穩定,就讓黃河流域成爲了當時最繁華的地帶。所以對黃河水的利用程度變得也越來越高,對於黃土高原開發利用的程度也是越來越大,所以就造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然而泥沙的增多也導致了洪災的增加,總而言之帶來了很多的危害。在明清時期黃河發生過很多的泥石流還有決堤改道,就在明朝統治的277年,黃河決口有着456次。這在《明清治河概論》有着很詳細的說明,不僅是這樣《中國水利史》中也記載黃河決口三百多次,漫溢138次,河道遷移15次。

在清朝統治時期發生了390次決口,發生了很多次的改道。清朝一直都把河務當做治國的大事,而且還設立了河道總督來治理黃河。河道總督在清朝的後期分爲了三份,東河的總督管理山東境內的黃河水務,南河總督管理蘇北淮河流域的黃河水務,而河北的水患則直接由直隸總督監管。在1855年,黃河又一次向北改道從山東的西北流進了大海,入海口在蘇北,南河的總督根本就看不到黃河,治理黃河出海口的問題已經推給了山東地方官員。這個問題原本是全國出資治理河務的問題,山東的官員想讓黃河從蘇北進入大海,來減輕山東的壓力,朝堂上有很多的反對意見,因爲這是好不容易擺脫掉的,江南的官員一直都不同意這個意見。黃河因爲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所以一直都沒人管,也就不能成爲繁華的城市,長江就恰恰相反了,一直都沒有改道,近千年來,運河讓百姓們都富裕起來了。好了,小編就給大家講到這裏,我們下期再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