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無小事,這片神奇的市場從來都不缺新聞。

  這不,最近這一週,牽動不少人敏感神經的新聞就接二連三。這邊,北京四環以裏的稀缺樓盤竟然離奇賣不動了;那邊,深圳對房價漲跌超15%設立備案制度;還有,房價曾一路領先的廈門開發商“割肉”賣樓……

  這一樁樁,一件件,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又蘊藏了哪些信息?還是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現象一

  是的,你沒看錯!北京四環內房子竟滯銷

  北京樓市是房地產市場的“帶頭大哥”,走勢具有風向標意義。“日光盤”甚至是“夜光盤”都不在話下。

  而這一次,事情正在起變化。

  近日,北京市豐臺區某項目,緊鄰地鐵10號線,銷售限價爲每平米66000元左右,但首批300多套房源開盤10天后,仍然沒賣完。

  如果這是北京遠郊區域的樓盤,尚可理解。這次的樓盤,可是“號稱”北京四環以內的稀缺房源。事情就值得回味了。

  去年,爲緩解北京核心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狀況,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就明確四環內嚴控新增建設用地。也就是說,不僅近年來四環以裏已鮮有新房項目,未來也不會新增住宅供地指標了。

  可正是這樣奇貨可居的地段,房子也滯銷了。

  現象二

  割肉甩賣!廈門開發商低於拿地價賣房

  一年前,廈門樓市激進程度震驚全國,閩系開發商和廈門高房價成爲標誌。

  一年後,風水輪轉。廈門某開發商竟然以低於拿地價的價格割肉甩賣精裝修住宅。賣一套虧上百萬元,只見過打折促銷的,沒見過虧本賣樓的。

  近日,市場消息顯示,廈門某精裝樓盤推出特價房源,單價僅2.8萬元一平米,比“樓板價”還便宜了1451元每平米,而該項目在廈門網上房地產上顯示的擬售價格在41244 元一平米左右。

  

  “樓板價”就是一平方米的房子要分攤的土地成本。一個精裝修的樓盤在開發過程中,開發商除了要支付地價,還要承擔建造成本、裝修成本、園林建設成本,還要支付員工工資、銀行利息和各種稅賦。因此,正常的售價往往比“樓板價”高很多,在二線城市裏接近翻倍,在一線城市裏也會高出50%以上。廈門該開發商斷腕求生,恐怕是樓市嚴控之下現金流出了嚴重問題,只能快速處理了。

  現象三

  網傳深圳房市要搞“熔斷”,真相是……

  近期,關於深圳房市的傳言很多,前些天滿屏還在刷“深圳斷供潮”“深圳7折拍賣房”,這廂又傳出一則重磅消息:“深圳房地產監管新規徵求意見:上漲或下跌不得超過15%!”看來爲了穩定市場,深圳要學股市搞“熔斷”。

  

  不過,隨後就有闢謠消息傳出,表示這是誤讀,是誤解。深圳只是徵求意見而已,而且是說調整幅度超過15%的要備案,並不是限制價格漲跌。但網上依舊炸開了鍋,畢竟無論漲跌,這個15%似乎就是當地政府的態度了。

  深圳的房價,曾經在全國一騎絕塵,一套普通房屋的單價就有六七萬元。而如今,政策由以前的全力防止上漲,到現在的“兩頭調控”,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嘆。

  看似紛繁複雜,其實這些表象背後,隱藏着房地產市場正在發生變化的重要信號。

  信號一、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預期已改變

  一線城市新盤滯銷,二線熱點城市割肉賣房,地方政府設立房價漲跌報備制度……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包括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預期正在改變。

  因此,我們看到,整個樓市的流動性在變慢,交易週期在拉長,市場關注度也在下降。

  一個好的調控,首先要改變的是人們的單邊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調控的確值得點贊。

  信號二、地方政府樓市政策出現“兩頭調控”傾向

  所謂“兩頭調控”,就是既防止漲,又要防止跌,特別是防止大跌。

  本輪調控,是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樓市普漲的背景下出臺的。當是時也,調控的主要目標,就是防止房價大漲。而如今,隨着預期的改變,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考量上把漲、跌都納入進來,漲,不行,大跌,也不行。隨着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下行,相關的傾向可能會更加鮮明。

  其實,中央的調控,目的也是爲了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何爲平穩?大漲大跌,都是不平穩。

  信號三、政策效應走向顯現,房地產市場將平穩運行

  房地產市場的變化,與從中央到地方的持續調控密不可分。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等多種調控政策力度不減,一些地方還推出了“限購、限售、限價、限商、限貸”等綜合性政策措施,遏制了房價快速上升的苗頭,政策效應不斷顯現,樓市虛火幾已熄滅。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只要各級政府繼續不放鬆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的平穩運行將成爲大概率事件。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個別地方的樓市有可能出現的“異動”苗頭,各級政府還需要保持高度敏感,堵死炒作漏洞,堅決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