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是人类最近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在两伊战争开打后,伊拉克原计划是迫使伊朗内乱、崩溃,但伊朗反而进行了相当坚决的抵抗。1981年1月起,战事就进入相持阶段,虽然伊朗的武器装备丧失了西方的支持而处于劣势,但伊朗人口4500万,远大于伊拉克的1500万,经过宗教洗脑的人海战术让伊拉克颇为头疼,萨达姆转而希望找到更廉价、有效的杀敌手段。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两伊战争历程。


半生不熟的伊拉克生化攻击

实际上,伊拉克很早就开始研究生化武器,在1980年代中期就具备了自制芥子、沙林、塔崩的能力,甚至一度自称有4000吨神经与糜烂性毒剂储量。

然而,有储量并不代表有杀伤力,高纯度的毒剂和高效的投射手段同样很重要。而且生化武器不是核弹,丢出去的毒剂需要达到足够的浓度与纯度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需要14吨的液态塔崩或半吨沙林,才能有效在一平方公里区域实现饱和。虽然伊拉克的生化武器系统并不成熟,但战局的恶化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边使用一边改进。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伊朗防化部队在前线实施侦测。

根据当前比较具公信力的资料,伊拉克首次动用生化武器是在1983年8月,之后在同年10月再次对伊朗潘杰温地区 (Panjwin)发动化武攻势,这两次行动都有较可靠的证据:4名遭到芥子气攻击的伊朗官兵分别送到维也纳与斯德哥尔摩治疗,但均治疗无效而死。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伊朗化学袭击受害者。

同时,这些尝试也暴露出伊拉克军队对于生化武器特性与运用的陌生,比如1983年伊拉克军在库尔德斯坦山区使用芥子毒气,但由于自身处于地处,且赶上风向改变,反而让自己人暴露在芥子气之下,反而高处的伊朗军未受太大影响(芥子气较重)。

1984年3月伊拉克在试图夺回马季努恩(Majnoon)的战斗中投放了芥子毒气,由于受强风影响,未能达到战术目的。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伊朗士兵。


不过他们也在早期的错误中学习并改进战术,1984年初,为了夺回至关重要的石油工业设备,在多次进攻未遂后,伊拉克使用了塔崩,成为史上第一个实战大规模使用神经毒气的国家。但伊朗这时也已经有所防备,配发了较为充分的防毒面具、阿托品注射器与防护服,虽然造成一定伤亡,但塔崩未能直接逼走伊朗军队。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伊朗前线士兵配发了两种颜色的防护服。


手法逐渐成熟,但无法改变两伊僵局

1984年起,经过多次实施化武攻击,伊拉克的使用手法逐渐成熟,已经可以配合传统部队进行更细致的攻击。

1984年2月行动中,伊朗发动新一轮的人海攻势,而伊拉克则在其后方投放芥子毒气,借此孤立先头部队,并在随后的反击中轻松战胜缺乏补给的伊朗军队。

伊拉克在发动化武攻击时,主要目的是防守以及弱化敌军防御。简单来说就是看准风向来一波,约30-60分钟后再由常规部队(配备防护衣和防毒面具)发动进攻。除此之外,1988年4月伊拉克也曾经对供应伊朗产粮区法奥半岛投放化学炮弹。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疑似未爆毒气弹。


根据日后美国的调查,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投射手段主要是炮兵或空投,以122毫米多管火箭为例,一套40发的发射器一轮齐射共可投射120-240公斤的生化武器毒剂。后期军机与弹道导弹也加入投放行列,军机布署生化武器的方式不限于炸弹或火箭,也使用喷雾设备攻击那些目标更集中的区域。一名伊拉克米格23飞行员表示他们会在3000-4000米高度投放,能在弹坑100米半径内侦测到芥子气。而随着战争进展,投放高度逐渐变低达到更高的精度。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2004年在伊拉克发现的152毫米沙林毒气弹。


早期生化武器被视为一种战略级手段,控制与使用权限掌握在伊拉克高层(且可能只有萨达姆一人)手中,主要是为加强保密,防止被外界发现,进而影响生化武器原料进口。但由于战事不利,1986年起,控制权开始下放到军级,成为一种战术手段及常规武器的补充。

随着伊拉克生化武器使用手段的日渐成熟,他们在某些局部地区实现了生化武器的战术优势,并给伊朗军队造成严重伤亡,比如1983年伊朗在潘杰温地区攻势的停滞,生化武器就起到重大作用;而在法奥战役中,多达2-3成的伊朗军队伤亡是来自生化武器。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携带了防护服的伊朗士兵,疑似正在撤出前线。

即使如此,由于伊拉克生化武器数量、质量与使用能力都很一般,加上伊朗的单兵防御能力与训练也日渐强化,已经能在生化条件下进行作战,所以生化武器未能改变两伊战争的僵持。

伊朗对生化攻击的防护

生化武器的防范的一个难点是其多样性,无法一物降百毒。CIA曾指出,当时北约的生化防护手段也可能无法应对,比如阿托品可以对付沙林与维埃克斯(VX),但对塔崩则不咋管用。

另外在防护方面,不只装备物资重要,士兵的防范意识与素质也必不可少,伊朗军队的穿戴速度、对生化武器的认知等方面也会影响防护效果,其中一个不起眼的不当处置是胡子——因为胡须太长,防毒面具无法密闭,从而损失惨重。


人类最近一次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芥子、沙林、塔崩齐上阵

伊朗士兵相互检查防护面罩。

因为生化武器杀伤效果广泛而特殊,一旦造成大量伤患,会对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造成挑战。而且生化武器也有一定的传播能力(残留物),伤患需要一定程度的隔离,如果甄别、处置不当,甚至会连累医护人员。

在被伊拉克生化武器攻击而造成大量伤亡时,伊朗进行了全国动员,将大量伤患分散到各地,甚至在体育场(如德黑兰阿扎迪体育场)等地设置临时医疗场所。而在这一过程中,德黑兰沙赫里阿尔(Shahriar)医院不幸中招,多名医护人员被伤患身上的生化武器残留物波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