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 映象網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符浩

淮濱縣氣候適宜,四季分明,農作物種植密集,每年夏秋兩季產生的農作物秸稈有40到50萬噸左右。近些年,隨着農村生活條件改善,國家對環保的重視,處理農作物秸稈自然也就成了政府部門一件頭等大事。怎麼"變廢爲寶",各級黨委政府都在想辦法,出點子,近年來該縣臺頭鄉也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農業發展的路子。

信陽淮濱:小小雙孢菇走出綠色之路

日前,記者在該縣臺頭鄉湯坡村的雙孢菇基地看到,高高低低的架子上長滿了雙孢菇,菌牀上一朵朵雪白的雙孢菇長勢喜人,棚內水空調產生的水滴滋養着菌菇。生長在智能化空調麪包棚中,獨特的環境讓它們成爲了目前市場上最搶手、營養價值高的菌菇。

爲何選擇種植雙孢菇?據雙孢菇基地負責人翁少成介紹,"我來臺頭鄉考察時,發現這片廢棄的土地如果有效的利用起來,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又到外地考察對比,發現咱們本地有豐富的下腳料,比如麥草、玉米杆、雞糞、牛糞等,這些材料經過混合攪拌高溫處理後,能培育出上等的雙孢菇。"

信陽淮濱:小小雙孢菇走出綠色之路

說幹就幹,2018年4月,一個投資500餘萬、建有大棚76個和冷庫的淮濱縣信晟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雙孢菇基地就落地而成。

該菌菇基地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工廠化、立體化的循環栽培模式。培養架底部鋪着由麥秸、玉米秸稈、玉米芯及牛糞等農業廢棄物組成的培養料。這些養料不僅適宜雙孢菇的生長,而且出完菇的菌糠,可成爲上佳的無公害肥料;經過特別加工,還可製作成碳棒用於滅菌或者供暖;廢料中含有的大量菌體蛋白,又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好飼料。"2019年雙胞菇基地回收了近4500噸秸稈,極大地緩解了我鄉秸稈禁燒工作壓力。"臺頭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亞東激動地說。

據介紹,這種特色種植雙孢菇產業的特點爲標準化週年生產,實行環境控制智能化,生產操作自動化,產品質量標準化。採用封閉式菇房,利用設備、設施創造出適合於雙孢菇不同生長階段的人工環境,即對菇房內的溫度、溼度、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自動化調節,讓雙孢菇在最適宜的優良環境下生長,從而實現週年四季栽培,提高經濟效益。

信陽淮濱:小小雙孢菇走出綠色之路

如今,小小雙孢菇已經成爲臺頭鄉"響噹噹"的致富產業。該產業不僅爲企業帶來了收益,還可解決周邊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翁少成告訴記者,"合作社帶貧模式一是土地流轉,現流轉土地100畝;二是到廠務工,擁有固定工人15人;三是吸納周邊羣衆,到廠靈活就業。我這基地用工高峯期,人員可達120人,且持續時間達30天。下一步,我們公司將把棚子承包給農戶,讓他們來做,公司按照'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管理、統一訂單回收、統一購買保險'等'四統一'方式,規避市場風險,變授人以'魚'爲授人以'漁'。

食用菌產業是低耗、高效、生態的循環經濟產業,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優勢,是現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典範,是由傳統的資源浪費型農業轉變爲高效、生態農業的新興產業,更是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的綠色法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