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是因爲對二房這種長期的“偏心”,張榮發在2014年12月16日悄然立下遺囑,將個人存款、股票、不動產等一切財產全部交由張國煒一人繼承,並表示自己百年之後由張國煒接任長榮集團總裁。據臺灣媒體報道,今年2月,以大房長子張國華爲首的派系在長榮國際董監改選大獲全勝,並支持老臣柯麗卿繼續擔任長榮國際董事長,此舉引發大房次子張國明、張聖皓父子與三子張國政的強烈反對,在今年3月全面提起長榮國際7席董監事全面退出、確認董事長行爲無效、要求法院指定管理人接管張榮發基金會等訴訟請求,並就長榮國際2月的股東會決議提出保全處分,以阻止新任董監事在3月23日就任。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賭王”何鴻燊家族的接班故事(點擊查看),令公衆見識到幾房之間堪比宮鬥情節的爭產風雲。事實上,對於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老一代企業家而言,諸如此類的故事並非個例。除了我們此前曾撰文提及的霍英東家族,另一個具代表性的就是長榮集團創始人張榮發家族。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張榮發過世後,家族紛爭不斷。先是大房的三個兄弟3年前將二房弟弟革職、架空後“請”出家族企業,如今同父同母的三兄弟又傳出內訌不和、對簿公堂的消息,令該家族再度成爲輿論焦點。

500億財富僅傳二房獨子,史上最偏心遺囑引家變

張榮發1968年創立長榮海運,經過17年的發展,長榮海運在1985年就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隊,被譽爲“航運之王”,資產超過千億臺幣,成爲中國臺灣地區十大財團之一,張榮發也因此被稱爲“世界船王”。

張榮發有兩任妻子,其中與大房林金枝育有一女三子,分別是長女張淑華、兒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與二房李玉美則只有一子張國煒。據媒體報道,大房與二房的關係一直緊張,甚至一度爆出大房的三子張國政曾因母親受冷落而與張榮發對立。但在張榮發的強勢掌控下,家族矛盾還能夠得到控制。

或許是因爲對二房這種長期的“偏心”,張榮發在2014年12月16日悄然立下遺囑,將個人存款、股票、不動產等一切財產全部交由張國煒一人繼承,並表示自己百年之後由張國煒接任長榮集團總裁。遺囑中,張榮發還特別指出,希望子女們“和睦相處,互相照顧”。

2016年1月20日,90歲的張榮發辭世。一個月後,時任長榮航空董事長的張國煒在未與大房溝通和協商的情況下,直接對外公佈了父親的親筆遺囑,並通過長榮航空宣佈自己出任長榮集團總裁。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更多人將目光聚焦在張榮發的遺囑上。根據當時《福布斯》對張榮發身家的評估,若遺囑生效,張國煒繼承的財富將高達56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5億元),而大房一女三子則將分文不得。

這份堪稱史上最偏心的遺囑,將兩房之間勉強維繫的和氣徹底打破,由此引發了一場決絕的家族奪權大戰。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大房快刀“絕殺”全數掌控集團,二房黯然出局

對於父親的安排,長期不滿其專寵二房的大房子女們毫無意外地迅速進行了反擊:

在張國煒宣佈接任當天,大房授意長榮集團通過網絡回應媒體,稱對張國煒個人宣佈升任長榮集團總裁,並將私密遺囑內容公諸於世“殊屬遺憾”,同時表示其他繼承人還在協商如何處理後事,給張國煒貼上“父親屍骨未寒就急於上位”的標籤,從道德輿論上進行壓制;

緊接着,大房利用在集團股權佔比上的絕對優勢,宣佈解散集團管理總部,稱長榮集團總裁永遠只有張榮發一人,張國煒的總裁職務因此自動“蒸發”;

隨後,大房再度出招,在張國煒飛往新加坡的短短5小時內,透過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撤換張國煒長榮航空法人董事代表身份,並召開臨時董事會改選董事長,利用在基金會的席位優勢,令長榮航空董事長由張國煒易主;

事實上,大房還有一個狠招並未使出,那就是動用法律主張自己作爲張榮發遺產繼承人的權利,根據臺灣地區的“民法”,張國煒依然無法獨自繼承500多億臺幣的鉅額財富。最終,在大房一系列快狠準的出招下,張國煒在家族和集團的勢力盡失,最終退出長榮集團,另起爐竈成立星宇航空,爭產大戰階段性塵埃落定。

擠走二房3年後,大房三兄弟內鬥

張榮發家族並未因二房的出局穩定太久,反而在近期再度爆出鬩牆風波。這次,內訌的是大房。

據臺灣媒體報道,今年2月,以大房長子張國華爲首的派系在長榮國際董監改選大獲全勝,並支持老臣柯麗卿繼續擔任長榮國際董事長,此舉引發大房次子張國明、張聖皓父子與三子張國政的強烈反對,在今年3月全面提起長榮國際7席董監事全面退出、確認董事長行爲無效、要求法院指定管理人接管張榮發基金會等訴訟請求,並就長榮國際2月的股東會決議提出保全處分,以阻止新任董監事在3月23日就任。

這次內訌的焦點之所以圍繞長榮國際的主控權,緣於長榮國際對於長榮集團的重要性。長榮國際是長榮航空的第二大股東,是長榮海運的第三大股東,後兩者皆是長榮集團的重要資產板塊。此外,長榮集團管理總部在2016年被裁撤後,長榮國際充當起集團管理總部的角色,這意味着,誰擔任長榮國際董事長,就形同成爲集團權勢最高位者。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將張國煒驅逐出家族和集團後,長榮集團由大房長子張國華全面主導事業,並將長榮國際的帥印交到柯麗卿手中。這也成爲大房三兄弟不和的導火索,張國明、張國政不滿柯麗卿長期執掌長榮國際,此次提起訴訟也是意在重新對集團權力進行洗牌。

但弟弟們的主張並未獲得法院支持。臺北地方法院審理後認爲,鑑於目前未有長榮國際公司因張、柯當選董監事將有何致使公司或其他股東蒙受重大損害、急迫危險的事實,且如准許保全處分,將使長榮國際公司因無董事、監察人執行職務而停滯並遭受損害,因此裁定駁回。

儘管這次爭鬥因法院的裁定暫告一段落,然而大房三兄弟失和已是不爭的事實。張家的二代們究竟會達成由大哥做家族掌門的共識,還是將走向分家的結局,只能留給時間作答。

遺囑,想說愛你不容易

家族內鬥走到如今這一步,張榮發生前希望子女“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的心願已成泡影,甚至其家族事業的成功持續都將倍受考驗。而其中的主要原因,皆因張榮發當初的一紙遺囑。

除了明顯偏心二房的資產分配方案,該遺囑的另一大硬傷就是二房所分得的真實遺產存在着極大的不確定性。曾有臺灣媒體援引律師的解讀指出,若預立遺囑,遺產分配會有家族全部認同、配偶不認同、家族都不認同三種情況,而一旦家族其他成員皆不認同遺囑,依據法律,張榮發的560多億新臺幣遺產中,張國煒僅能分得不到1/5,財富縮水近500億新臺幣。

另外,由於遺囑的弱約束力屬性,家族成員對遺囑不認同還會引發家族不和。有着“傳奇華人家族”美譽的霍英東家族陷入爭產大戰,就是因長房的三兄弟因300多億港元的資產分配,未遵從父親在遺囑中提到的“20年不分家”鬧上法庭。

這也體現了遺囑的一個致命軟肋,那就是僅適用於相關各方均誠信的情況下,一旦在繼承中發生道德風險等問題,家族財富的安全性就大打折扣,乃至出現局面無法掌控的後果。

遺囑潛在的另一個風險在於,一旦受益人因尚未成年或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並具備能力打理好遺產,比如花錢大手大腳又不懂如何做好財富管理,那麼很容易滋生“敗家子”,令先輩苦苦打拼積累下的財富很快被消耗殆盡,甚至發生“富不過二代”的憾事。

家族傳承如何既不傷財富又不傷和氣?事實上,在諸多具備傳承功能的財富管理工具或方式方面,除了遺囑之外,家族信託在時間持續性、財富傳承多元性、債務隔離、有效規避人爲風險、應對家族複雜性以及全面兼顧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等方面均有着更強大的優勢。這也是國內外衆多知名家族在傳承時均採用家族信託進行佈局的原因所在。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傳承佈局要趁早,別把問題留到身後

長榮集團的交接班問題並不是個例,享有絕對權威的創始掌門人去世,後代之間紛爭四起,甚至令家族事業滑坡,這是家族企業都有可能面臨的難題。而解決這一難題的首要方法,就是提前佈局,早早確立接班安排。

如果張榮發早有將家族和企業傳給二房獨子的計劃,讓其儘早有磨練與建立威信的機會,而不是多年遊離在家族之外,並做好股權分配,讓長榮集團迴歸到公司治理軌道,減少家族色彩對企業的影響,今天的張氏家族或許將是另外一番局面。

對於希望打造百年老店的家族企業來說,儘早制定繼任規劃至關重要。而在這方面,內地家族企業表現得相對保守。《普華永道2018全球家族企業調研》顯示,2018年,僅有21%的內地家族企業表示有制定繼任計劃,這一比例遠低於香港(43%)和全球平均值(49%)。

特別是隨着新經濟、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層出不窮的新模式和新科技的衝擊下,家族傳承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如何擁抱新趨勢,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傳承的正確“姿勢”?

對此,《宜信財富2019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家族傳承”篇早已給出答案:對身處新經濟時代的高淨值、超高淨值羣體而言,將資產配置和家族辦公室、信託架構的搭建等同時進行,並根據時代變化作出同步調整,是更加成熟的財富規劃方式,能夠有效實現從創富到守富,在令財富增值和傳承中,同時實現家族精神的有效傳承。

世界正在快速變化。我們必須邁步向前,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點擊“「鏈接」",預約宜信財富專屬理財師,爲您的財富保駕護航。

——————【THE END】——————

內容來源 原創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 牧森

編輯 / 財富君

560億財富分配不均,這個家族內訌了兩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