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HRGO创始人李舟安老师的《预见人力资源-新时代HR的进化方法论》一书,书中这样描述了HR的工作:大多数企业更像是在划龙舟赛,HR只有帮助企业中的每个人实现成长,优秀的团队才能在龙舟赛中脱颖而出。概括起来,HR的工作就是赋能,为员工的成长赋能,进而为企业的发展赋能,这也正是未来HR部门的使命和价值。

过去,HR部门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站到了管理的角度而非赋能的角度,去设计制度或开展工作导致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无法化解的难题。比如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但在实际执行中经常被用作考核员工的工具,没有从帮助员工提升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或设计制度,自然会导致绩效管理在实施中的抗性和落地效果的不足。再比如培训工作,过去我们经常说培训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好福利,培训的课程更多的都是HR站在自己或管理者的角度设计的,但到底适不适合员工,适合哪个层级或哪个岗位的员工考虑的却远远不足,所以经常会出现培训走形式和过场的现象。我想,如果HR能够改变出发点,从赋能出发,很多工作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里的赋能不是想当然的赋能,而是要跳出专业深井,实实在在地深入企业和员工需求,这样的HR才是真正赋能式HR。

我认为成为赋能式HR,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HR必须懂财务,由成本思维向利润思维转变。过去,HR一直被视为花钱的部门,所以HR在工作过程中考虑的都是如何省钱。搞培训时,怕钱花多了老总不满意,就拼着命的跟业务部门讲条件,能不能少安排一场培训,能不能把老师的标准降一降;做绩效时,担心奖金发多了老总会生气,左右平衡把本来无可厚非的绩效考核表做成了大锅饭。

归其根本,这都是因为HR不懂财务,心中缺少利润的概念和数据的思维。其实HR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能够带来利润的投资,关键是你如何能够占到利润的角度帮助老总理解你是在创造利润。而且HR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比如招聘一位员工的投入是多少,未来可以预期的产出是多少,开除一名员工产生的投入是多少,预期损失又会是多少,其背后都有相应地数据支撑。如果你是一名懂得财务,具有利润思维和数据思维的HR,就可以计算出其背后的投入和产出,并把你计算出的产出大于投入的成果展示给老总和业务部门,那么你的工作也必然能够得到老总和业务部门的认可。

二是HR必须懂业务,由职能思维向业务思维转变。管理服务于经营,我想这是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我们东方控股集团实施管理咨询而言,最终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规范集团化管控,而是通过这样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HR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职能型部门,存在的意义也绝非为了完善组织架构或者加强人力资源管控,而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在华为管理经典《价值为纲》一书中,任正非评价华为总部时曾指出,如果把总部停止运转一个月,不影响各业务单位的正常运行,那么总部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综上可见,职能型的HR部门如果仅仅是为履行职能而存在,那么其存在甚至可能反过来会制约企业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商业模式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如果HR不懂得业务,可能连企业要招什么样的人都会搞不清楚。我们见过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人浮于事,关键时候又无人可用,这种人才配比结构的不合理根源就在于HR不懂业务。因为企业中每一个部门的设置、每一个岗位的设置都是企业运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相应的,作为HR部门,每一份部门职能书、每一份岗位说明书的设计都是要在对业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其更加合理,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才能让员工有用武之地,实现个人价值。

懂财务、懂业务,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有很大难度,在这里给HR们分享一条书中的“三三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早日成为赋能式HR。

第一,HR要转变思维,一是要树立跨界的思维,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切勿空守HR的一亩三分地;二是要树立主动支持业务的思维,主动将自己的目标与业务单位的目标相关联;三是要树立投资回报率思维,站在回报的角度去思考HR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钱。

第二,HR要主动结合,一是要与业务结合,更好的支持业务;二是要与管理结合,围绕经营做管理,使管理服务于经营;三是要与变化结合,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时刻跟得上业务的发展。

第三,HR要改变关注点,一是要关注沟通,特别是在绩效考核中,要注重双向沟通;二是要关注人性,特别是作为东方的HR而言,要始终牢记“以人为本”;三是要关注价值观,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上,要始终把握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这一关键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