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拟像基准下“对小故事的需求”,以及数据库基准下“对大型非叙事的欲望”的驱使,前者为动物化,后者则维持着疑似形骸化的人性。因此九〇年代的御宅族会怀着将作品解体、分析、重组的欲望,不对,该说是反而因此率真地深受作品表层的故事感动。

原标题:东浩纪 | 没有“他者”的充足社会,人性会变得如何?

没有“他者”的充足社会,人性会变得如何?

东浩纪著,褚炫初译,

选自《动物化的后现代》,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按“御宅族的社交性”“没有强烈共鸣的社会”两节内容拟题)

在后现代时代,人们会动物化。实际上,这十年来御宅族正急速的动物化。举证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没有大叙事背后的涵义,并且以资料库抽出的组合要素为中心展开活动。他们不再为渴望他人的欲望这种麻烦的人际关系而烦躁,只单纯追求自己喜爱的萌要素,出现在自己喜爱的故事里而成的作品。

话虽如此,可能也会有人反对这个主张。原来如此,御宅族面对作品的态度正在动物化;按照“欠缺—满足”这单纯的理论在行动。不过很多人也都知道他们同时也颇会社交的!御宅族虽在实际生活中会避免与他者接触,但是透过网络、聊天室、留言板,还有现实社会中的即卖会、网聚,其实有非常多的交流管道啊!而且在这里面,渴望他者的欲望那些复杂的关系还是存在啊!御宅族即使到现在,不分世代,依然会和朋友比收藏、会嫉妒、会虚张声势,有时还会结党、互相毁谤中伤呢!这些行动完全就是“人类”,十年来没有变,未来也不会有所改变吧!这样来,主张御宅族正在持续的动物化,从欲望的层级脱落,未免有些一面倒吧!

其实不然。后现代的御宅族的确是“人类”,也具备欲望和社交能力。但是他们的欲望与社交的存在方式,与过去的现代人差别很大。

我已重复多次,御宅族对于虚构比现实的感受更实际,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交换资讯。换句话说,他们的社交性并不是被亲人或社区那种理所当然的现实所支撑,而是针对某种特定资讯的兴趣而被串连。因此他们只有在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的状况下才善于社交,并且同时保留着随时都可以从交流中离开的自由。无论是手机里的对话、网络上的闲聊、不上学关在家里等等,这种可以“不玩了”的自由,不只是御宅族系文化,也是整个九〇年代社会的一般特征。

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大概的生理需求就像动物一样,很快就能得到满足。无论这与个人是否实际感到丰足有没有关联,在这一点上,现代日本和先前的时代相比,那种压倒性的方便是无容置疑的。如同宫台真司指出,御宅族的社交性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而衍生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与他者社交已不被要求为必要事项。因此新的社交型态没有现实为基础,只凭个人的自动自发。这样下来,不管有多少竞争、嫉妒与毁谤中伤等人性交流,本质上都只是扮家家酒,随时都可以“不玩了”。如果是科耶夫来论述的话,他可能会认为此现象是御宅族放弃了实质上的社交,只维持着外在形式。我要再度重申,这种倾向在九〇年代并不只发生在御宅族身上。

为了弥补社交性残骸化而抬头的,正是前面检讨过对于小故事的关注。在后现代等于动物的时代的世界,具有小故事与大型非叙事、拟像与资料库的双层构造。那里没有深层的大叙事,能够赋予生存“意义”的,只有表层那些小故事,资料库本身是没有答案的。因此九〇年代的御宅族会怀着将作品解体、分析、重组的欲望,不对,该说是反而因此率真地深受作品表层的故事感动。

电子小说游戏的消费分为两层:对于数据库系统的欲望,以及拟像故事的欲望。前者需要御宅族进行社交,他们在聊天室交谈、举办网聚、交换资讯、贩卖二次创作,并对新作品互相讨论;但相反的,后者则完全不需要社交。他们对故事的渴望是极其个人的,不需要他人且满怀孤独。电子小说游戏不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九○年代对“令人感动哭泣”与“萌”的关注急速成长,很清楚显示了他们不再期待透过资料库的拟似社交会带来感动及情感投入。如果只看这一面,会认为这是由于无法对现实产生感动,转而追求虚构,也就是许多人常指出的御宅族心态。不过笔者之所以特地用了“后现代”与“数据库”的概念进行论述,是因为上述转变不只是单纯的产生感情的场所改变,还伴随着质的改变。

虽不至于要搬出卢梭,但在过去,共鸣的力量是开创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在现代的树状形世界当中,从小故事(微小的共鸣)回溯到大叙事(大的共鸣)之间的线路依然存在。但是现今的情感与心灵的动向,反而转变成非社会、孤独且动物化的处理方式。在后现代主义的数据库

世界,强大共鸣已不存在。现在大部分的御宅族系作品,很明显是作为动物化处理的道具而被消费着。萌要素对于御宅族系文化的功用,其实和百忧解与精神科药物没有两样。同样的,也可说是好莱坞和电子音乐等娱乐产业的功用。

差不多要进入结论了。为了对应数据库世界的双层结构,后现代的主体也分为两层。受到拟像基准下“对小故事的需求”,以及数据库基准下“对大型非叙事的欲望”的驱使,前者为动物化,后者则维持着疑似形骸化的人性。简而言之,如此的人类形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观察而浮现出来的结果,笔者最后想要将这种新型人类命名为“数据库的动物”。

现代人类是故事型的动物。他们拥有人类固有对于“生存意义”的渴望,同样也透过人类固有的社交行为得到满足。换句话说,能够将小故事与大叙事之间的相似处连接起来。

但是后现代的人类,已经无法经由社交来满足对于“意义”的渴望,反而因为还原到动物性的需求而充满孤独。小故事与大型非叙事之间没有连系,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所有生命都是无意义的漂流。意义还原成动物性、人性的无意义化,然后是以拟像为基准的动物性、以及数据库基准的离散人性两者并存。若用现代思想风格的用语来表达,这就是笔者就本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超越性的观念在后现代中已经凋零,那么人性会变得如何?”现在这个时间点所做的回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