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在《我們的師父》這檔綜藝中,我們看到了老藝術家牛犇的住所,

好傢伙,牛犇老師住的老年公寓有點牛啊。

他雖然獨居於此,但擁有一個容得下四五個人做客的寬敞客廳+飯廳。

臥室也不小,還是張雙人牀。整體環境窗明几淨,看起來很適宜居住。

老人們一起喫飯的飯堂長這樣↓↓↓

還有老人集體活動的場所,大家可以一起打個牌、做個手工、唱個歌什麼的。

甚至還有用來鍛鍊身體的健身房、乒乓球檯等設施。

節目播出後,這家老年公寓的信息馬上就在網上被扒出來了——猜也能猜到,名人會選擇居住的老年公寓,條件還這麼優越,怎麼着也得是個敬老院中的百歲山。

根據網上的信息,這家老年公寓價格不菲,光是“卡費”就至少得花費50萬,權限最高的高達150萬。而不同房型的年費,最高可達8萬多一年

節目中,幾個年輕明星跟牛犇討論養老院時提到,現在輿論好像依然普遍認爲,是那些子女不孝順、沒人管的孤寡老人,纔會住養老院

要不是沒辦法,誰會甘願住養老院?大概是這個意思。

也有網友質疑,“牛犇明明有兒子爲什麼還要住老年公寓?”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也是對這種觀念的印證。

但牛犇老師說他選擇住老年公寓完全是主動的,他本來是想等老伴兒病好了之後兩人一起來享受,沒想到老伴去世了,只好一個人獨居於此。

其他年輕明星不解:您在家裏的條件一樣很好,也可以請保姆照料生活,爲什麼會覺得在這裏更舒服呢?

但牛犇解釋說,就拿請保姆來說,你很難保證對方一年到頭都專注爲你提供服務,但在老年公寓,各種需求隨時都能被滿足。

一言以蔽之,雖然花的錢不少,但換來的是各個方面更爲專業的管理和服務。

這種觀念的轉變,在現實中也是有跡可尋的。

據以往報道,中國老人一般會因爲很多原因抗拒住進養老院:不想被人管着、失去自由,住別的地方不適應,不想和居住地的老朋友們分開,怕兒女被外人指指點點“不孝”,等等。

但2018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被訪的60歲以上、城市獨生子女父母中,有超過40%的老人將來打算住養老院

在被調查者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爲高中/中專、離異或喪偶、東部省區、健康狀況不差、常和朋友聚會聊天的老人,願意入住養老院的意願更明顯。

養老不一定只能和子女的生活緊緊捆綁,老年生活不見得就是盼子女回巢的孤獨空巢老人

但是 但是 但是 你嚮往養老院,養老院卻不見得對你敞開大門。

七位數的高端老年公寓無法納入一般人的考慮範圍,而公立養老機構則比春運的火車票還“一位難求”。

民辦養老院則常常面臨入不敷出的經營困境,並且受困於專業護工的短缺和流失

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敬老院,可能只是處於勉強維持的處境,爲老人提供一間屋子、一張牀板。

2015年,媒體在合肥某敬老院的實地探訪

來源:中安在線

更觸目驚心的是那些關於虐待、打人、翫忽職守的負面新聞,住進養老院反而情況變得更糟了。

就和中國社會許多問題一樣,想求助於養老院頤養天年,依然是個用更多錢換更優質資源的問題。

編輯:李小託(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新西蘭,

真知灼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