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水渠横跨柿子沟旅游大道,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宽1.5米左右,典型的拱形建筑结构。由于引水渠的上部是水平的,但地面高低不等,因此支撑拱的台基高度各不相同,两头的依山坡上升而逐渐变矮,中间是旧河道,地势最低,台基高度最高,大概有20多米。

到柿子沟游玩过很多次了,每每都会从中峪的引水渠下穿过,可从来没有好好地看一看它,更不知道其来历。春光明媚的时节再次故地重游,终于得以仔细地探寻了一番。

引水渠横跨柿子沟旅游大道,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宽1.5米左右,典型的拱形建筑结构。由于引水渠的上部是水平的,但地面高低不等,因此支撑拱的台基高度各不相同,两头的依山坡上升而逐渐变矮,中间是旧河道,地势最低,台基高度最高,大概有20多米。

引水渠建筑结构和外观保存良好,但没看到任何铭牌标注和文字介绍。据当地人讲,该引水渠修建于1979年,距今已有40年了,俗称“大坝”。其所需石料均在附近开采,采用木楦筑拱的方法,历时4年才得以完工。当初修建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设备可用,硬是靠当地的老百姓车推肩扛,建成了这一工程量相当可观的水利工程。

整个引水渠计有大拱30余个,筑于用石块垒起来的台基上,单个跨度约10米,旅游公路从东面第11拱下穿过。每个大拱的肩部还有小拱,有点像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小拱多为单拱,但也有几处为三拱,分布不规律,不知道是建筑需要还是随性为之,外表上倒不失美观。

沿“大坝”两头的山坡而上,就可以攀上水槽,顺引水渠走到另一头。水渠两边高中间低,没有护栏,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越往前走,离地高度越高,周围的景色也渐渐尽入眼底。来到中间位置,人已高过树梢,山风扑面,“呼呼”之声不绝于耳,感觉身体都有些摇晃。居高临下、放眼四周,但见群山起伏、大地浴阳,桃花绽放、林木初青,路如长带、不见两端,车流缓缓、游人驻足,此情此景让人顿生些许处身世外的幽静安宁之感。

“大坝”修建之初,目的是为了引水灌溉。如今这个功能早已不需要了,以至于其逐渐被人们淡忘忽略了,其实它是很多人辛勤付出的成果,乃至于某个时期标志性的产物。对我来说,过来过去那么多次,直到今天才得以一睹真容,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样推想开来,是不是曾经常常因为脚步的匆忙,而已经错过了许许多多身边的风景哪?犹未可知!

友情提示:引水渠较高,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有一定危险性,不建议在上面穿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