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蹭热度,股价急升炒味十足

  21世纪初期的那场非典型肺炎肆虐全球,我国人民在这场类似于瘟疫的战场上损失惨重。尽管已过去了漫长的10多年时间,但直到今天,当“极高传播性”、“肺炎”等关键词因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被重提,人们对”死亡”之畏惧的集体记忆又在被再次激活。全民聚焦疫情进展,与之相关的话题日日上热搜。

  资本市场也不外如是。继昨日石四药集团(02005-HK)之后,泰凌医药(01011-HK)和中国医疗集团(08225-HK)相继分别于昨日晚间和今日早间发布自愿公告,表示其各自的附属或关联公司旗下具备治疗和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药品。

  该事件直接催化两家公司的股价。截至发稿时间,泰凌医药两日股价大增84.21%,最高报0.495港元。而中国医疗集团于公告发出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更是爆发式爆增280.53%,市值于首个交易日暴涨3亿,并一度于当日午间1时28分起暂时停牌,直到1月30日早上9点才恢复买卖;截至1月30日收盘价2.1港元,股价再爆涨388.37%,两日市值累计暴增超过20亿港元,其中1月30日单日成交量7.45亿股,与之前比较,真的有云泥之别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股价涨幅惊人的两家上市公司,在公告出炉前是妥妥的“仙股”。

  仙股也蹭热度?市值2日暴涨20亿,咸鱼翻身有望?

  仙股也蹭热度?市值2日暴涨20亿,咸鱼翻身有望?

  据公告称,泰凌医药的沐舒坦具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力,但截至发稿时间,相关的临床数据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公示;而中国医疗集团的利托那韦就有临床试验结果支撑其抑制病毒的疗效。这或者能够反映为何两家仙股公司的股价涨幅相差如此之大的一部分原因。

  刘姥姥进大观园,祛痰药、抗艾滋病药也能“救世”?

  众所周知,直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研发出对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直接抑制和治疗疗效且安全性经过检验合格的药物。但从目前业界权威专家披露的数据来看,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与当年的SARS病毒一样,来自同一病毒家族,且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发病表征。

  这种由新型变异冠状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WHO将其定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高热、畏寒、干咳、全身肌肉和骨节酸痛、乏力;有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心力衰竭;X光片显示肺部有絮状阴影,且蔓延迅速。该病的特点为传染性强、发病急、单纯抗生素无效等等。

  单从临床症状来分析,患者与普通流感的表征无疑,但是会伴随有呼吸系统疾病问题。结合目前官方公布的死亡病例的特点来看,这种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治疗无效的人群大部分是老年人,因此可以简单总结为:在未有特效药面世之前,除了阻断传染源和传染渠道,增强自身免疫力就是目前人们唯一能做的预防措施。

  仙股也蹭热度?市值2日暴涨20亿,咸鱼翻身有望?

  仙股也蹭热度?市值2日暴涨20亿,咸鱼翻身有望?

  这就能从本质上去解释为何资本市场对中国医疗集团的呼声要远高于泰凌医药。公告显示,泰凌医药的沐舒坦是一种呼吸道润滑祛痰药,临床上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应属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辅助用药;而中国医疗集团的利托那韦是一种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药物,相比于沐舒坦更有“治本”的疗效。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究竟这些祛痰药、抗艾滋病药是不是真的能帮助我们抗击这次疫情呢?笔者通过查询中美两国关于这两种药物的临床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它们在用于直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疗效上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副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仙股也蹭热度?市值2日暴涨20亿,咸鱼翻身有望?

  先说沐舒坦。有国内相关临床报告(1),大剂量的沐舒坦静脉滴注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证明有效。慢阻肺全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大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之中,有急性发作并进而使患者有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这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一致。

  该份报告通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对比,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可以说这能证实沐舒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而利托那韦这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是国际上广泛应用于临床HIV-1感染治疗的药物。相关临床治疗数据在中国医疗集团1月29日发出的澄清公告中已公示,此处不再复述。

  不过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抛开“祛痰药”“抗艾滋病药”这两个标签,这两款药物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中是否会出现如大量激素治疗SARS一样给患者带去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显然,这两款药物在不良反应上医学界也是有保持的。美国FDA在2011年的一份审查报告中显示,利托那韦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毒性、乳酸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等等;而沐舒坦更在2017年被原研药厂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实施特定批次的主动召回,其不良反应自然不言而喻。

  急病乱投医,咸鱼翻身甚艰难

  有一定疗效但是临床还需更多数据证实,副作用那是妥妥的是笔者对泰凌医药和中国医疗集团公告所示这两款用于缓解本次疫情的药物的预判。但对这两家公司来讲,股价毕竟是涨了,那么它们又能否凭借这次疫情来个咸鱼翻身的剧情呢?

  从目前来看,还比较艰难。外部因素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官方公布的确诊病例、疑似待观察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数据来看,疫情在国家调控之下是可控可防的;按专家的话,大规模的爆发是大概率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即使这两款药物真的被证有效,市场也嫌贵比较少。

  内部因素则是回头看这两家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来看,底部反转的剧情还是非常小的概率——

  通过剥离主营疫苗业务转型、又因主要供应商葛兰素(GSK)的“贿赂门”事件再遭难关的泰凌医药经营情况不甚乐观,2018年年内亏损9.63亿人民币;而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国医疗集团的主营业务更非是制药,而更倾向于合同研究供应商。因此对这两家公司而言,单一款抗病毒药物恐怕是很难成为“撬动地球”的那根杠杆。

  泰凌医药2019年中期报告显示,公司在其内的营业收入和毛利分别录得2.12亿元和1.52亿元,较2018年同期分别大幅下降74.5%和88.2%,整体运营情况不容乐观。而中国医疗集团的盈利增长同样堪忧。

  据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医疗集团期内录得营业收入3570.81万元,归母净利润1760.91万元,较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3.8%和增加1.4%。值得注意的是,截止2019年6月30日,中国医疗集团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968.90万元和168.02万元,相信未来沐舒坦和利托那韦的上市及由此带来的股价暴增能缓解一定的现金流压力。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2003年的SARS,还是今日的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都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在国际上,预防和治疗流感的主要措施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而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一般设计为作用于病毒的蛋白质,但病毒毒株的千差万异就决定了这些抗病毒药物的特异性较强,这无疑给科学界和医学界留下了巨大的挑战。

  病毒突变,结果产生抗药性突变株,耐药性也成了临床的主要问题;而抗病毒谱变窄,只作用于一个病毒家族或者密切相关的几种病毒,都意味着科学家必须集中精力寻找广谱抗病毒的药物来应对突发性病毒性疾病。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在治病救人,特别是治急病救大量的人的课题上,绝没有走捷径和捡现成一说。

  附注:

  (1)《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号2095-1752(2017)21-0234-02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