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芬奇创作这件作品时还是一个绘画学徒,透视构图尚不娴熟,被认为表现的并不完美,但仍看到“渐隐法”在这件作品中的体现,近景人物沉浸在通透明亮的空气中,远处的城堡和山景色渐渐淡去,尤其是画中描绘的花草树木,超越了装饰的功能,渲染出天使来临时的灵性。画中女子是谁,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是圣母的草图,是·达芬奇创作伦敦国家美术馆那件《岩间圣母》的草图,不论与否,这件作品都是达·芬奇众多素描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也因独特的画技和材料成为素描作品序列中独一无二的特例。

20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世界各地都陆续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2019年4月1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联合呈现的全球艺术教育推广项目“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纪念达·芬奇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将收藏在卢浮宫、乌菲齐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的17件达·芬奇经典作品,通过高清拍摄和仿真原大输出技术进行高质量复制,高度还原作品质感和色调色温,集中重现达·芬奇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遗产。为了展览效果的最优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还专门为展览设计空间。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巨人和多才多艺的天才,不仅在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领域有非凡的造诣,在数学、机械、医学、植物学、解剖学、地质学、光学等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因其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被作为文艺复兴最卓越的代表画家闻名于世,绘画对达·芬奇来说并不只是描绘一个事物,而是旨在通过模仿和解释自然界本质来理解世界这个庞大机器的卓越的智力活动。达·芬奇留下来的绘画作品非常少,且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因此对于观众而言,想在一个空间看到达·芬奇一系列画作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本次展览通过高清输出技术,保留作品质感,以全新的方式让达·芬奇经典作品汇聚一堂,让这种不可能的相遇变成可能。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参赞孟斐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嘉宾合影

开幕现场

对于展览的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在开幕致辞中进一步阐释:第一,我们与人类文明历史上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相遇了;第二,我们和人类智慧的高峰相遇了,达·芬奇认为最高尚的乐趣是理解的乐趣,他将人类对艺术、科学的理解融为一体,艺术和科学既是工具也是目的;第三,我们与探索奥秘的机会相遇了,达·芬奇的艺术故事家喻户晓,其作品有着深层的关于人、关于世界的探索,展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近作品的契机,以探索人类智慧与文明境界的奥妙。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带来了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的贺辞,本次展览是两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共同努力的成果,此艺术教育推广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两国之间“智慧丝绸之路”的内容,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期待这条“智慧丝绸之路”能在将来焕发出新的活力。

达·芬奇确切的传世之作稀少,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保卢奇通过研究发现,今天所能见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少,甚至都不足二十件。一些有文件记载的画作已经散佚;一些作品并未完成;还有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技术缺陷而损毁。而本次展览呈现的17件作品贯穿达·芬奇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也能透过经典作品回溯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人生。展览将持续至5月23日。

展览现场

17件作品近距离

感受达·芬奇的完美艺术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又称《耶稣用最后晚餐的房间》) 壁画

460×880cm 米兰圣马利亚感恩教堂餐室 完成于1498 年

这是展览入口的第一件作品,原作位于米兰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餐厅,达·芬奇将画面的透视结构与餐厅建筑结构相连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芬奇为追求逼真的自然效果,没有使用当时佛罗伦萨流行的“湿壁画”,而是采用将蛋彩和油画颜料混合使用的特殊技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一件残破不堪的作品的原因。在达·芬奇之前有很多艺术家画过《最后的晚餐》,之后也有艺术家表现这一题材,唯独达·芬奇这件留在了世人记忆的最深处。与以往艺术家不同,达·芬奇没有把犹大单独放置在餐桌的一侧,让他处于被审判的地位,而是像导演一样精心安排画面中的人物,更加丰富生动地呈现了当耶稣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那一刻的情景。门徒听后,或惊恐,或愤怒,或疑惑,画面将眼神、动作、神态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天使报喜》

天使报喜 木板油画 98×217cm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约1470 年

“天使报喜”讲的是天使加百列受神的差使告诉少女玛利亚即将受圣灵感孕而生下基督的 故事,是西方艺术表现较多的题材之一。达·芬奇这件《天使报喜》是他在韦罗基奥工作坊的早期油画之一,他试图结合画面空间与造型模式,突破局限,在诸多素材中寻找构思,比如画面右侧圣母玛利亚右手搁置的读经台的形状和植物装饰纹样,研究认为与完成于韦罗基奥工作坊的美第奇石棺相类似。天使的翅膀也是以一只鸟的翅膀为参照完成的。达·芬奇创作这件作品时还是一个绘画学徒,透视构图尚不娴熟,被认为表现的并不完美,但仍看到“渐隐法”在这件作品中的体现,近景人物沉浸在通透明亮的空气中,远处的城堡和山景色渐渐淡去,尤其是画中描绘的花草树木,超越了装饰的功能,渲染出天使来临时的灵性。

《吉内薇拉·班琪》

吉内薇拉·班琪 木板油画 38.8×36.7cm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约1475年

这是达·芬奇早期在佛罗伦萨创作的一件肖像画,经过数代学者研究,直到19世纪末才归到达·芬奇名下,人物身后的松柏植物的意大利语发音接近“吉内薇拉”,遂将之与当时罗佛伦萨银行家的女儿吉内薇拉·班琪联系起来,认为是她结婚时的纪念肖像。达·芬奇很好的表现出知性少女的气质,忧郁的眼光,几分不悦的嘴唇,修长的脖颈显出她气质的高贵。人物的皮肤采用“湿画法”表现细腻,瀑布一般的卷发也描绘的十分精彩。背景是达·芬奇作品中常见的烟雾状笔法完成,犹如蒙上一层薄雾,幽暗气氛与人物的精致描绘形成对比。也有研究认为这件作品也是画了手的,跟我们看到的《蒙娜丽莎》姿态相似,但因为画作底部受损而被裁切。

《圣母子》、《持花圣母子》

圣母子(持康乃馨的圣母) 木板油画 62×47.5cm

慕尼黑古美术馆藏 约1473 年

持花圣母子(又称《柏诺瓦的圣母) 木板油画转布面油画

48×31cm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约1480-1481年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子”绘画,一般人会首先想到拉斐尔的作品,相比拉斐尔甜美诗性的圣母形象,达·芬奇笔下的圣母则更显理性气息。在完成《吉内薇拉·班琪》后,达·芬奇有一段时间专注圣母子题材,有油画和速写作品存世。展览展出的两件“圣母子”虽以残缺不全,但能从局部认出世达·芬奇的手笔。《持康乃馨的圣母》中圣母穿着华丽并饰有珠宝,圣婴抱坐在圣母怀中,正伸出手想要抓住康乃馨。红色康乃馨是圣母看到耶稣受难时流下的泪水,象征着不朽的母爱。画作中室内场景色调较暗,而开放凉廊之外则是由蓝色的山峰和树林构成的广阔明亮的山地景色。收藏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柏诺瓦的圣母》很可能是达·芬奇独立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面带微笑,圣婴耶稣坐在她的膝上,圣母手持鲜花与圣婴逗乐,圣婴一手想要拿花,同时另一只手紧握住母亲。逗乐成为这件作品的主题,一种充满慈爱的感情光环联系着母子,流漏出世俗的情感。后来的许多艺术家都模仿效法过这一作品,这其中就包括拉斐尔。

《博士来拜》

博士来拜 木板上炭笔素描、墨、水彩及部分油画

243×246cm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1481年

这件作品取材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也是西方绘画表现较多的题材之一。达·芬奇在这件未竟之作中表现出优雅想象力和科学自然主义的融合,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戏剧性的作品,达·芬奇突破之前以叙述手法进行描绘的方法,注重突显耶稣降临所带来的复杂情绪。在以往的创作中,通常表现东方三博士,达·芬奇则把各阶层的人们都包含在画中。画面中央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成,最高点是圣母的头部,右侧经圣婴的手臂延伸至先知的背部,左侧则由圣母的肩膀延伸至一名平卧的男人身上,周围的一系列人物像一个漩涡一样围绕在圣母子周围。背景以线构图描绘了各种场景,比如人与马的鏖战,还有人在赤裸的人物在楼梯上爬行。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 木板油画 103×75cm

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藏 1480-1482 年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也是达·芬奇的一件未完成之作,描绘了圣哲罗姆在荒漠中苦修的场景。圣哲罗姆是博学雄辩之人,因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而闻名,他曾在沙漠中隐居过多年,这一作品描绘的就是这一状态下的圣哲罗姆。作品中的人物面容消瘦,锁骨清晰可见,俨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形象,他裸露着部分身体,单膝跪地,表情痛苦,右手正拿石头击打着自己的胸膛。圣哲罗姆曾为一只雄狮扒过脚刺,狮子也成为他身份的象征。此时,狮子正卧在他前方扭头张大嘴望着圣哲罗姆,一脸惊愕。整件作品描绘十分传神,尤其是人物结构也符合解剖学的原理。

《抱银貂的女子》

《美丽的费罗妮叶》

《音乐家肖像》

抱银貂的女子(又称《切奇利娅·加莱拉尼》)

木板油画 54.8×40.3cm

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 约1488-1489 年

美丽的费罗妮叶 木板油画 63×45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495-1500年

音乐家肖像 木板油画 44.7×32cm

米兰安布罗西阿纳美术馆藏 约1488-1489年

达·芬奇留下的肖像画作品虽然不多,但这些作品很好的把握住不同人物的精神和神态,是对当时人文主义精神最好的诠释。《抱银貂的女子》描绘的人物是切奇利娅·加莱拉尼(Cecilia Gallerani),是当时米兰的一位贵族女子,服饰和珠宝完美展现了这一点,她并没有直面观众,而是侧头姿态,仿佛有人正在跟她交谈。女子修长手指抚摸着的一只银貂极易吸引观众注意力,这是一只充满活力的小野兽,光滑的皮毛质感显示出达·芬奇描绘动物的精湛能力。有学者认为这种银貂象征着女子的公爵情人,她爱他却不能嫁给他,只能在怀中爱抚他。《美丽的费罗妮叶》同样作侧转身姿态,脸上流露的却是难以琢磨、飘忽不定的表情。《音乐家肖像》是达·芬奇少见的几张男性肖像画之一,画中人物曾一度认为是米兰统治者,后来被认定为一位音乐家,画面中右下角的乐谱后来经分析是后来添加的,因此这件作品或许是达·芬奇与弟子合作完成。这几件肖像画作品的背景全做黑色处理,而没有用达·芬奇惯用的烟雾画法描绘背景,不过这也突出了“肖像”本身。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木板油画 77×53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01-1503年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三宝”之一,这也是世界最迷人的永恒微笑。达·芬奇描绘的是当时一位富商的妻子,她双手平静地交叉放在身前,眼睛直视观众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流,空旷而悠远,神秘的道路和桥梁似乎通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件作品中,达·芬奇通过“渐隐法”增强画面朦胧感,而且远处背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这种处理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画中人物描写细腻入微,造型优美,结构准确,且有立体感。然而达·芬奇不仅满足真实表现人物对象,还追求反映某一时刻精神状态的表情, 蒙娜丽莎一丝淡淡的微笑在脸上悄悄略过,像一缕清风在水面拂起波纹,这一瞬间表情在此凝固成为永恒。

《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199×122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483-1486 年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189.5×120cm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十六世纪初

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描绘的是幼年约翰在圣母和天使前参拜圣婴的画面。有两件作品传世,一件在卢浮宫,另一件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达·芬奇将人物设置在幽深的岩洞之中,通过明暗对比和光影塑造人物体积感,传达人物情绪。在构图上,圣母位于画面中央,她右手扶着前来参拜的圣约翰,左手照顾着圣婴,天使则在一旁扶持着圣婴,人物整体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并通过手势彼此呼应。达·芬奇还通过光影营造出空气感,使一切沉浸在朦朦胧胧的空气之中。画中描绘的虽是宗教人物,但充满人性的活力和光辉,圣母就像一位温和的母亲,微笑着抚慰两个可爱的孩童,散发着感人的温柔与甜美。现存卢浮宫的这一件原属于圣方济各教堂,作为祭坛画的中央嵌板被放置在礼拜堂中。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这一件与卢浮宫收藏作品几乎一致,只是柔和了玛利亚尖锐的手指,并去掉了天使指向性的手势。

《女子头像》

女子头像(又称《头发蓬乱的女子》)

木板上用棕红色、白色颜料 27.7×21cm

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约1500 年

这件画在木板上的头像是一件未完成之作,也是达·芬奇最神秘、最有争议的作品,当时收藏者将作品捐赠出来,被认为是捐赠者伪造的赝品,后来才被归入达·芬奇名下。由于画中女子的头发仿佛被风吹乱,这一作品也一直被称为《头发蓬乱的女子》。画中女子左侧微倾头部,低垂着双眼,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头发蓬松,一缕缕卷发披散在肩上,有着少女天真和甜美的一面,也透露着青春活力。画中女子是谁,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是圣母的草图,是·达芬奇创作伦敦国家美术馆那件《岩间圣母》的草图,不论与否,这件作品都是达·芬奇众多素描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也因独特的画技和材料成为素描作品序列中独一无二的特例。

《圣母子与圣安妮》

圣母子与圣安妮 木板油画 168x130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13 年

跟通常的“圣母子”题材相比,达·芬奇这件作品多了一个人物,圣安妮,也就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这件作品也构思了很长时间,早在1500年的时候他就创作了素描稿《圣母子与圣安娜》,但在这件作品中,圣约翰没有被描绘出来,而是作为一只羔羊出现。画面中,圣母玛利亚坐在圣安妮的腿上,小耶稣从圣母的怀中挣脱出来想骑到一只羔羊的背上。这一情节预示着耶稣作为牺牲者的命运,玛利亚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想把儿子拉回身边以此远离命运,圣安妮则神情复杂的看着这一切。画中人物都出在一个旋转姿势和环形的运动之中,且他们的姿势相互交错,圣安妮的右臂与圣玛丽的相混,圣玛丽的头遮猪了圣安妮的肩膀,而她的左臂又被耶稣延长了,这种相互关系似乎是血缘关系的隐喻。

《酒神巴克斯》、《施洗者圣约翰》

酒神巴克斯 木板油画转布面油画 177×115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10-1513 年

施洗者圣约翰 木板油画 69x57cm

巴黎卢浮宫藏 约1513-1516 年

这是达·芬奇生命晚期的创作,有人认为是由他自己画出底稿,再由弟子们完成的作品,而这件作品最开始的主题很可能是圣约翰,后来变成了酒神巴克斯,变成了一个头戴花环、身披豹纹的男性形象,坐在田园般的风景中,圣约翰臂弯中的十字架也变成了酒神杖(thyrsus),却保留了那个指向性的手势。《施洗者圣约翰》表现了圣约翰的孤独状态,通过明暗对比的运用,人物从朦胧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他身穿毛皮大衣,留着长长的卷发,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让人联想起《蒙娜丽莎》,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食指指向天空,流露出达·芬奇晚年哲学家的心境,也是内心苦闷和彷徨的表达。

展览现场

文丨张文志

现场图丨胡思辰

(作品图片主办方提供)

——TRAVEL WITH ART——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CAFAartinf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