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願)訊,2月3日,銀行間等多個市場將開市,由於假期延長等因素造成的將有超萬億資金到期的局面,央行表態將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投放充足的流動性,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據財聯社記者測算,2月3日將有10500億逆回購資金到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今年逆回購到期節奏快於現金迴流到銀行體系的速度,央行可能維持流動性充裕,但7天利率中樞仍可能較1月抬升。

與此同時,對於在武漢爆發並波及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可能對貨幣政策取向的影響,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爲,此次疫情影響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的問題更需結構性的政策化解;而另一種觀點認爲,央行可保持相對激進,可考慮儘快降息,甚至應該降低存款利率。

觀點一:結構性政策化解

"並不是冠狀病毒來了就要降低MLF利率。"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表示,面對2003年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央行並沒有降息、降準,反倒是在時年4月啓動央票發行回收流動性,並於9月上調存款準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因爲宏觀基本面是貨幣政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2003年SARS疫情時如此,2020年新冠疫情時亦如此。"

張旭認爲,2019年我國GDP比上年增長6.1%,明顯高於全球經濟增速,目前市場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已經明顯改善,因此使用MLF降息等總量型"猛藥"的迫切性並不高。

"不僅如此,當前降低MLF利率可能放大金融風險和固化結構扭曲。"張旭表示,如果此時降低MLF利率,則可能引發債券投資者進一步提高對槓桿風險和久期風險的暴露,從而放大金融風險。"疫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是結構性的,結構性的問題更需結構性的政策化解。在當前的情況下,強化對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做好受困企業金融服務等結構性政策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與張旭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中誠信國際宏觀金融研究部總經理袁海霞、中銀國際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楊爲斆等人。

袁海霞表示,貨幣政策應保持穩健,繼續堅持結構調整,加大對受到疫情衝擊的行業與企業的支持力度。

"總量政策不需要針對這個事件本身做出特別反應,政策重點是針對特定地區、行業和部門的應對措施,降息是現實需要,無論有沒有疫情,這些政策都值得考慮,不需要與疫情聯繫在一起。"張斌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楊爲斆認爲,此時經濟下行本來就是政府爲了降低病毒傳染性而主動性抑制經濟活動的結果,放寬貨幣政策無疑是與公共政策的初衷南轅北轍,並且在這種經濟的非典型衝擊下,經濟增長也未必會按照典型的衰退路徑去走,反而可能會出現一小段滯漲期,這是一個制約貨幣寬鬆的力量。

觀點二:儘快進行逆週期調節

儘管2003年的疫情非典疫情後,央行採取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背景和此時有較大區別:2003年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期,非典疫情並未改變經濟增長趨勢,而當前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的經濟下行期。

"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與影響,比2003年更爲複雜,更應引起政府和市場的充分關注。"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與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表示。黃文濤建議,就貨幣政策而言,降準仍有空間,降低短期資金成本和中長期資金成本同樣重要,除了MLF和LPR利率走低之外,也不排除降低存款利率。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從必要性來看,此次疫情衝擊急需逆週期調控應對,嚴防短期衝擊向長期風險演變,預計全年有望再進行兩次全面降準,且一下輪降準提前至一季度,LPR預計上半年下調10BP,在總量政策發力的同時,TMLF、定向降準等結構性工具將優先惠及受疫情衝擊更大的服務業以及中小企業。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財聯社記者也表示,此前貨幣政策因豬肉價格在操作上保持了對物價的警惕性,"疫情的出現將解除物價上漲的憂慮,那麼貨幣政策就可保持相對激進,可考慮儘快降息。"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爲應對突發疫情影響,監管層可能提前實施部門逆週期調節政策,除央行表態外,預計一季度MLF利率存在下調可能性,4月降準窗口或打開,"但貨幣政策邊際寬鬆力度不會出現明顯變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覈在節前未落地。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表示,或在2月5日、17日、25日均有落地可能,釋放資金規模在3000億附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