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者、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明初四大案就是其杀功臣的顶峰时期。朱元璋诛杀功臣,一开始就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有一个漏网之鱼”的心态,所以明初四大案每一个案子,都是数万人被杀死,如此数字,简直让人心惊胆寒。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这些被杀的功臣的主犯中,有几个人确实是有污点的,而且污点很多。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没有一点把柄,朱元璋估计也不会杀你的,比如四大案件中,“蓝玉案”的主犯蓝玉,生前做出了很多让朱元璋不爽的事情。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蓝玉案中一个小插曲。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初在猛将常遇春的麾下任职,因为其战功显赫,得到了常遇春的赏识,最终推荐给朱元璋,受到重用。明朝建立后,在明军南征和北征的过程中,继续大显身手,为明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尤其是攻打北元过程中的捕鱼儿海一战,更是让其扬名立威。

晚年的蓝玉自恃战功无人能敌,开始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这让朱元璋很不爽。1893年,蓝玉被锦衣卫告发有密谋造反的嫌疑,朱元璋抓住此机会,狠揍蓝玉,将蓝玉等同党一网打尽,前后遭到处死的总共大约1.5万人之多,当然,除了蓝玉等少数人真的有污点外,大部分人都是被冤枉而死的,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孙蕡[fén]的低级官员。

孙蕡,元末明初人,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勤奋聪明,性格豪爽豁达,善于结交朋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孙蕡于洪武三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孙蕡考中进士后,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因为其他官员犯事而牵连其中,但不久又被释放。孙蕡仕途不顺,但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一生作书多部,主要包括《通鉴前编纲目》、《理学训蒙》等等。

孙蕡除了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外,绘画水平也是一流,当时很多人都请他作画,因孙蕡为自己作画而荣。大将军蓝玉听说后,也慕名而来,请孙蕡做了一幅画,并且题字。而正是因为这一幅画,却把孙蕡推向了死亡的路上。

蓝玉案发生后,朱元璋下令逮捕所有和蓝玉有过交集的人,孙蕡因为给蓝玉作画,自然也在受牵连的行列。经过审讯,朱元璋认为孙蕡是蓝玉的同党,罪不可赦,判处死刑。孙蕡可谓百口莫辩,明明就是画了一幅画,怎么就成蓝玉谋反的同党了呢?他有无数的冤屈,可皇帝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

行刑那天,孙蕡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和绝望,他赋诗一首,名曰《临刑诗》,共4句话,原诗是这样的: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鼍鼓”,指的是用扬子鳄皮做的鼓,整首诗的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行刑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刑场上的行刑人员敲了3下鼓,鼓声急促短暂,我马上就要奔赴黄泉,然而黄泉路上是没有客栈的,不知道我今夜会住在什么地方呢?

这首绝笔诗写的凄凉至极,让人感受到了孙蕡因为被冤枉而无奈的绝望之情,再加上急促的3声鼍鼓声,更显得急切和让人心慌。

孙蕡死后,朱元璋很快便从外界得知了这首《临刑诗》,朱元璋刚听完这首诗,就觉得这诗写的不错啊,看来孙蕡是个人才,要是早点知道,估计孙蕡也就不会死了。朱元璋大怒,他急忙招来负责行刑的官员,问道:“孙蕡死前,做的这首诗,为何不当场禀告给我?”,还没等监斩官解释完,朱元璋就下令:把行刑官杀了。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对于孙蕡的死,此时已经开始后悔,但是他把自己的过错,却又加在了监斩官的身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