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我們不需要通過他人去確定自己值得被愛,那麼不被愛的時候也不會失去被愛的能力。“被愛的能力”其實一直在那。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

“我總是覺得不會有人會愛自己。”

“我經常認爲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喜愛。”

“我不知道如何回應對方的愛,我配不上對方爲我做任何事。”

......

如果這類念頭是你面對親密關係時的常態,那麼你可能是失去了“被愛的能力”。缺少“被愛的能力”的表現:

我們經常談論的“缺愛”和“自卑”便是由“被愛能力”的缺失導致的。

在人際交往特別是親密關係之中,不敢向對方提要求,害怕接受對方的好意,被幫助時會感到不安,經常害怕麻煩他人,歸根結底就是“被愛無能”的表現。

“被愛無能”的成因:

很大程度這部分的“不配被愛”,通常跟童年創傷有關。

被愛的時候時常自我鄙夷,自己嫌棄自己,大多數這樣有自我“羞恥感”的人多是童年曾經經常遭受家人忽視。

小時候的被忽視,愛的經常性缺席會造成自己潛意識裏的不配被愛的想法慢慢生根發芽。長大後,面對親密關係便會時常誠惶誠恐,感覺圓滿幸福的愛情不該屬於自己,會患得患失,怕失去這份愛,也自我暗示這樣的愛“一定很快就會消失”。

實際上“被愛無能”並不是個體的病症,很多人都經常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被愛的能力一旦缺失一個人的某一個部分也便像是缺失了一塊,心理痛症最難療愈,卻不是“不治之症”,找回被愛的能力便是拾回另一個完整的自己。

不迴避真實的自己,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想要重拾被愛的能力,第一步要先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擁有這種能力。

《親密關係》中寫道這麼一段話:後來發現由於我們自身經歷而產生的限制性信念其實都是虛無的,作爲人類本身,事實上我們擁有所有的特質,只是現實經歷讓我們有所放大有所掩藏而已。也就是說,我用盡力氣去尋找的部分本身就存在於自己的身上,不過通過某些行徑被髮掘的部分並不是無意義的,只不過應該從“你讓我擁有這種特質”轉變爲“因爲你我發現了自己身上的這種特質”。

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很大程度是因爲自己習慣性逃避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越是逃避,自我厭惡也便越深。勇於面對真實的自我是學會愛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爲重要的一步。

當直面自我之後,我們才能越發清晰地感知到我們的內心,去聽從內心的聲音,才知道在我們心底最深處,是那麼急切地想要被愛、需要被愛。“被愛的能力”其實一直在那。

找回被愛的能力從愛自己開始

你可能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認爲自己不完美便不配得到愛。

可我們都是凡人,是人便一定會有缺點,會不完美,但正是那些小怪癖、小缺點才成就了最特別的獨一無二的我們。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接納,才能真正愛自己。當你足夠愛自己的時候,你便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並且明白接受被愛不是要去依附任何人,你還是獨立的個體,自然不會在愛裏患得患失。

嘗試去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

理論終需轉化到現實中,重拾被愛的能力最有效的便是在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中去學習去接納。

一段健康正常的親密關係其實並不難,不用一開始就想着天長地久,徒增壓力,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在這段關係裏彼此都足夠真誠。愛就說出口,不愛也要坦誠告知。

在這段關係中,你需要時刻去感受愛的存在,一旦你感受不到愛了就及時止損,不要讓自己重新陷入“不配”的怪圈。

其實大多數人已經擁有過或者正在擁有着這樣的關係,當靜下心來回憶這段關係裏“愛”的部分,所有愛的回憶和痕跡都是足以讓你相信“我值得被愛”的證據。

即使愛的結局並不美滿,甚至會有一些心碎的瞬間和狼狽的結尾,但過程纔是最重要的。我們真心去經歷過這段愛,也投入過愛,獲得過愛,那些曾經存在的都是真的,當下正經歷着的也是真的,這便足夠了。

愛情的意義不是去明白自己值得被愛,而是那些愛意流動的瞬間。當我們不需要通過他人去確定自己值得被愛,那麼不被愛的時候也不會失去被愛的能力。“愛情,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你永遠值得被愛,去接受,去相信,別質疑,別沉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