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人的擔心是:新型冠狀病毒可透過糞便傳播,爲防重現17年前SARS疫情時淘大花園內因廁所U形水槽變成傳播病毒渠道,必須早做準備。從2003年抗擊SARS疫情起,每逢新的疫病出現,香港人總會聯想到“淘大花園”,這座被符號化的樓盤牽涉的社會現實,對於理解當下香港特區防疫體系的壓力仍有意義。

(原標題:17年前香港淘大花園抗疫事件,對今天的啓示是什麼?)

從2003年抗擊SARS疫情起,每逢新的疫病出現,香港人總會聯想到“淘大花園”,這座被符號化的樓盤牽涉的社會現實,對於理解當下香港特區防疫體系的壓力仍有意義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園抗疫事件 對今天的啓示是什麼?

2月初,食物環境衛生署開始在香港大街小巷掛出相關宣傳標語。

春節前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中國內地向中國香港特區蔓延。全城搶購導致香港的口罩、蔬菜、大米、肉類價格上漲或斷貨,各類消毒用漂白水亦在多種銷售渠道告急。

究其用處,除加強清潔時使用之外,主要是被香港人稀釋後倒入家庭衛生間內的廁所U型水槽/聚水器(內地稱“存水彎”)。香港人的擔心是:新型冠狀病毒可透過糞便傳播,爲防重現17年前SARS疫情時淘大花園內因廁所U形水槽變成傳播病毒渠道,必須早做準備。

《財經》記者所熟悉的多位居住在深港兩地的朋友,近日則開始分享相關經驗:爲進行預防(特別是同小區內出現患者),可以用漂白水或者消毒水1:49兌冷水,每天早晚倒一些到家中所有的水槽(切記包括地漏),保證U形水槽存有水分,隔離病毒。

因類似情況太多,以至於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近日開始公開呼籲稱:“定期以肥皂及清水洗手,另如廁後須蓋上廁板才衝廁。此外,每日倒清水入U形渠,相信已可預防病毒散播,不用倒漂白水,否則會嚴重污染環境。”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透露: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同日,中國生態環境部亦印發相關文件,安排部署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規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殺菌消毒要求,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糞便和污水擴散傳播。

U形水槽藏風險

讓香港人養成每逢疫病期間便搶購口罩及消毒水的源頭,是2003年非典時期作爲重災區之一的淘大花園堪稱“疫劫”的經歷:

淘大花園是香港特區一個大型私人住宅樓羣,位於九龍觀塘區的牛頭角,因其前身是淘大食品的工場而得名。該屋苑陸續建於1980年至1987年,1981年開始入住。

2003年2月,一位劉姓教授在出現肺炎症狀(實爲非典)後自行服用抗生素使病情好轉,其於當月21日協同妻子到港參加外甥婚宴,入住酒店後造成16位酒店住客和訪客受到感染。其中一名26歲香港居民曾到其入住過的酒店訪友,隨後出現發燒症狀,在28日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求診,被診斷爲呼吸道感染後出院返家。3月4日返回急症室,並被安排入住8A病房,引致病房中多人被感染。

對於後來被稱爲“淘大花園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事件”聚集地的淘大花園來說,經《財經》記者查詢得到的香港特區衛生署調查資料顯示:其源頭病人是一名當時33歲、經常到位於淘大花園探訪其弟的男子。該名病人患有慢性腎衰竭病,一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治療。2003年3月,他呈現嚴重病徵。但在3月14日和3月19日仍曾到淘大花園E座一個由其弟擁有的單位,期間因肚瀉而使用該單位的廁所。其後,他的弟弟、弟婦和兩名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照料他的護士證實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截至2003年4月15日,淘大花園共有321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個案。感染個案明顯集中在E座,佔累積總數41%。

“凌晨四五點鐘開始人聲嘈雜,打開監控一看,外面都是穿着白衣服戴着口罩的人,大門一下子被封,整棟樓的人全都不能離開,所有住戶搬進隔離營。有家人受感染的到麥理浩夫人渡假村觀察,沒病症的則到鯉魚門軍營。”一位曾經歷過這一時期的居民對《財經》記者稱。

E座與淘大花園內其餘各座樓宇一樣,樓高33層,每層有八個單位。而每座樓宇都有八條直立式污水管收集污水。這條污水管連接水廁、洗手盆、浴缸和浴室的地臺排水口,它們各設有U形聚水器。

按照中國香港特區多個官方機構事後的聯合調查顯示:由於廁所、浴缸等經常使用,與其相連的U形聚水器大部分時間有水,並能發揮隔離作用。但由於大部分住戶清潔浴室地面時習慣採用拖把而非用水沖洗,導致連接地臺排水口的U形聚水器可能因乾涸未能發揮隔離作用。按照相關調查,當浴室抽氣扇啓動後,空氣會從污水管經地臺排水口倒流進入浴室。推測是這些氣流可能把存於污水管內的帶病毒液散發至於室內及排放至相鄰單位的天井,最終通過窗口進入相鄰家庭。

因此,淘大花園相對完整的一條傳染鏈條是:源頭病人有可能首先通過E座的污水排放系統、人與人的接觸以及大廈的公共設施(電梯及樓梯),使得單元樓內的一批住戶感染病毒,然後再感染同座的其他住戶。然後其可能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及受污染的環境設施把病毒傳播給E座內外的居民。

淘大花園之後,爲避免發生類似事件,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已制定指引,教育市民如何位家居消毒,包括如何清潔浴室和維持U形聚水器的隔氣作用(住戶應至少每星期一次用約半公升清水倒入排水口,以確保U形聚水器或隔氣彎管維持隔氣功用)。此外,政府還印製了相關的指引,提醒市民須妥善保養及維修水渠系統及衛生設施。該套指引被分發至物業管理公司及業主立案法團(類似於內地的業務委員會),有關資料亦可在相關政府網站上進行查詢。

更明顯的標誌,則是香港亦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後,不少住宅及商用樓內的電梯按鍵均被覆蓋上了透明塑料薄膜,並重新用標籤標註:每兩小時消毒一次。

今年防疫新壓力

無形的制度經驗相對容易梳理及總結,但香港從2003年起至今仍未解決的“人多房少”的客觀現實,則令香港不少人士擔心其在面臨各類新型病毒時的防疫壓力。

以淘大花園爲例:因居住密度較高,其浴室面積也非常狹小(約3.5平方米),每當有人使用浴室時,關上的門及運行中的抽氣扇能造成較強的負氣壓,驅使帶病毒的小液滴通過地臺排水口進入浴室,隨後附着在各種物品的表面上,比如地毯、毛巾、洗手間用品等。

“所以新建的樓盤或者進行翻修時,下水系統必須符合要求,加裝‘反虹吸氣閥’,以避免將U形聚水器的水吸走,增加細菌傳入屋內的風險。”香港某物業管理員對《財經》記者表示,“所以一般家庭還好,更多的是其他家庭。”

因人多地少造成的居住壓力,亦造成了香港多年來存在大量居住在“房中房(?房,港稱?房)”內的家庭。在過去十多年間,因種種原因限制,香港人煙稠密的市區舊樓內的?房總數比之2003年時有增無減。據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的人口統計:全港約9.27萬個?房,居住近21萬人,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3.4個?房。

曾於2003年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抗炎專責小組”主席的一位人士在多年前便曾表示:部分?房需升高地臺以加建獨立廚廁,或涉違規改建,難保證其喉管是否合規及裝有U形聚水器;部分?房廁所更不設窗戶,空氣不流通下恐增加傳播病毒機率。

曾經歷淘大花園爆發SARS事件的前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屋宇署長鄔滿海也稱:“最大問題是?得不合格的?房,以及政府如何跟進這類?房的排水系統”。

?房之外,高層建築高密度設計產生的“煙囪效應”及香港的高密度人羣聚集將會給抗疫帶來哪些影響,亦正在成爲香港相關各界正在擔心的話題:基於人口密度而不僅僅是流通量計算,香港的疫情,可能將會比北、上、深、廣,甚至重慶更嚴重。

按照人口密度計算,香港屬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地區之一。按照2018年香港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陸地面積,年中人口及人口密度統計(修訂於2019年3月4日)則顯示:香港陸上每平方公里的總人數爲6890人。

因香港不少地區爲保育用地或難以利用的棕地,按實際的居住地區計算,“香港有700多萬人口,現時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27 000人……與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原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曾在此前的一篇網誌中指出。

從1月底至今,《財經》記者在香港特區幾處熱門購物區採訪時發現:雖公共圖書館、泳池等公共設施已經暫停開放。路上的大量行人也已普遍戴上規格不一的各類口罩,但購物及餐飲的商鋪生意仍相對興隆。

截止2月2日中午12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香港特區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感染人數爲14人,無死亡病例,亦無治癒出院病例。防疫壓力猶在,但形勢尚未惡化。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園抗疫事件 對今天的啓示是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繫列報道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園抗疫事件 對今天的啓示是什麼?

李超 本文來源:財經雜誌 責任編輯:李超_NB128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