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8日,由內蒙古自治區網信辦與人民網共同策劃的“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點贊活力內蒙古”網絡主題活動順利開展。幾天時間裏,我受邀和其他專家學者、多位媒體記者一起,走進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地,參觀了城市新區、文創園、企業、社區、裝備製造基地等,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宋清輝

內蒙古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突破,通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不斷實現升級優化,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內蒙古給社會大衆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的農牧業,它擁有着全國最大的天然牧場。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的牛奶、羊肉、羊絨產量均全國領先。長期以來在得天獨厚的區位上,內蒙古對農牧業一直保持較大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升級農牧業生產的條件,使得農牧業向着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科技化的方向發展,農牧產業綜合能力持續增強並領跑全國。農牧業實力的增強爲內蒙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科技化水平也在不斷增強。

在農牧業科技化的過程中,內蒙古的工業科技化水平也在不斷增強。除了天然牧場優勢外,內蒙古還有一定的能源優勢。部分工業產品在全國擁有重要的市場份額,例如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的產能產量和發電裝機容量、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利用能源優勢,內蒙古通過產業創新驅動升級發展特色產業,並對工業結構進行了調整。輕工業方面,對以農牧產品爲原料的加工業向高品質、多品種的方向發展;重工業方面,在去產能、去庫存的背景下,向多元化發展積極轉變。

在服務業方面,內蒙古展示了其旅遊產業潛力,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是催化了該地旅遊產業。在人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多的背景下,選擇到內蒙古旅遊的人羣有所增加。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201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3440.1億元,是2000年的近80倍。

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也爲內蒙古的物流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來,內蒙古建設了多個機場,引入的民航數量也有所增加。12個盟市均實現了民航運輸機的全覆蓋,共有民用機場28個,其中運輸機場20個,居全國第一位;地面交通所覆蓋的範圍也在不斷增加,運輸能力也大幅增強。今年“雙十一”,內蒙古快遞業務日處理量達到257.35萬件、同比增長83.54%;快遞業務出港量完成95.88萬件、同比增長81.38%。作爲“一帶一路”倡議中通聯俄羅斯、蒙古國的重要節點,內蒙古在對外貿易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當前正在建設更爲高效的交通運輸網絡。

整體來看,內蒙古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對自身優勢的深度挖掘,這是內蒙古發展的特殊性。內蒙古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都依託其自身實際優勢,大部分的產業發展都符合自身特點,因此能夠深入、持續發展,在多產業上領跑全國,在國內佔據具有優勢地位的市場份額。

第二是大力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這是內蒙古奮勇前進的方向。一是積極引入了大量新興技術和新興企業,例如奇瑞汽車鄂爾多斯項目的實施,對推進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的轉換,實現園區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二是內蒙古加大了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參與科技研發的機構和人員增多,在營造鼓勵創新、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中,科技成果產出的同時加速了商業化的轉出,更好地服務了內蒙古的綜合發展。

第三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進行發展,開啓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內蒙古加快發展新型貿易方式,全面推廣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積極推動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發展。除了積極建設了物流網絡外,還積極展開對外貿易。據瞭解,內蒙古已同183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建立了貿易往來及經濟技術合作關係,貿易觸角繼續延伸,遍佈亞、歐、非、南美、北美和大洋洲,形成了貿易伙伴多元化的市場格局,推動了內蒙古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通過因地制宜,內蒙古各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許多成績。雖然速度和體量目前不及我國東部沿海城市,但其一直保持着高質量的發展狀態。相信未來,內蒙古還將在科技創新、對外經貿、扶貧攻堅等領域獲得一系列矚目的成績。

(作者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一本書讀懂中國經濟熱點》等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