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市開創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記者 傅五七 袁東來 沈明傑

花徑公園裏一張獲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巨型楓葉拼圖被全國媒體轉載“刷屏”,蓼南鄉湖灘上成片粉紅的蓼子花海驚豔着八方遊客……從山上到山下,從山南到山北,移步換景,點線結合,相連成片,廬山的美在四季綻放。核心景區持續提標提質、沿山鄉鎮不斷向核心景區看齊、沿湖中部鄉鎮逐漸向沿山看齊的優化環境的氛圍日益濃厚,鄉村“髒亂差”的面貌大爲改觀……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廬山市設市以來,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及省、九江市各級精神,按照市委書記林彬楊對廬山市提出的推動項目落地見效、加速發展動能轉換、建設特色旅遊城市和打造秀美鄉村的四點要求,堅定不移地將旅遊產業發展擺在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來抓,不斷推動廬山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廬山市構建全域旅遊格局,吸引了大量遊客來到廬山觀光旅遊。(李劍濤 攝)

(用手機QQ掃一掃照片,看精彩動圖)

廬山市生態資源豐富,綠水青山是最具競爭力的品牌,也是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我們將堅決貫徹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唱響廬山天下悠品牌,按照山上做精、山下做大的思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決心,埋頭苦幹,真抓實幹,不斷推動廬山高質量發展,爲全市旅遊產業發展貢獻廬山的力量……”九江市委常委、廬山市委書記楊健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

深化改革釋放紅利 加快促進旅遊發展

長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廬山風景妍。聳峙於鄱陽湖畔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然而多年來的“一山多治”嚴重製約了廬山的發展。2016年5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廬山設市,5月30日,廬山市正式掛牌成立。自此,廬山進入新時代,山上山下一體融合,景區城區聯動共營,大廬山邁出了堅實的改革步伐,奏響了轉型發展的新樂章。

2017年底,廬山體制改革職能、機構、人員等全部整合到位,山上山下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旅遊“1+1>2”的效應不斷顯現。今年國慶旅遊黃金週,廬山秋高氣爽、陽光明媚,長假期間各景點人流如織,遊客們觀景、拍照,陶醉在廬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10月1日至7日廬山市共接待遊客140.12萬人次,同比增長9.5%。

體制改革,謀定而後動。爲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調整產業佈局、優化旅遊環境、提升景區品位,廬山市一張藍圖繪全域旅遊“大格局”,通過全球招標,緊緊圍繞廬山天下悠的品牌,牢牢抓住山城湖一體化及其輻射效應的優勢,突顯全季全域旅遊的核心定位,融入了自然人文現代等多元因素,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大廬山旅遊發展規劃》。同時,有序平穩地開展了秀峯、桃花源、愛蓮池、觀音橋、太乙村等景區景點經營權清理工作,爲實現“從資源到資產、資產到資本、資本到股份的轉變”打好了基礎。

廬山設市雖僅僅兩年時間,但改革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目前,河湖管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通過省級驗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通過省級考覈評估;榮獲全省國有林場改革先進縣市、江西省國地合作縣級示範區;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融便民服務、率先實現醫保結算一站式結算。

廬山市因改革而生,必將改革進行到底。這個年輕的城市,將乘着改革的東風,在機制體制改革領域,深化廬山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廬山深度融合及一體化,實現廬山發展“加速度”;按照時間表和路線圖,平穩、務實地推進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改革,做好自然資源登記試點工作,確保改革工作順利推進。在經濟社會領域,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石材、羽絨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科技、環保、品牌上下功夫,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老樹發新枝”;在構建全域全季全業旅遊格局的同時,着力豐富旅遊業態、完善旅遊產品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高品質旅遊的需要;着力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鼓勵農業與旅遊聯姻,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以創新、科技爲引領,加速發展動能轉換,不斷壯大經濟實力。

優化產業提升品質 構建全域旅遊格局

“太舒服了,7分鐘就從山下的‘蒸籠’裏‘飛’到山上的天然‘空調房’裏。”乘廬山索道上山的黃先生興奮地說。去年,採取了世界最先進、最安全的雙承載單牽引三線循環索道的廬山索道順利投入運營,從下站到山上最快速度只要七分鐘,不僅有助於緩解山上車輛壓力、開發廬山冬季旅遊、挖掘景區容量潛力,同時對加強山江湖城聯動,促進“大廬山、環廬山、泛廬山”旅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廬山市以旅遊立市,在一二三產發展上始終堅持以“旅遊+”爲引領,紮實開展“重大項目見效年”活動,通過大項目推動大發展,以大發展形成全域全季全業旅遊大格局。

項目建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大項目大發展,小項目小發展,沒項目就沒發展。廬山市着眼穩增長強後勁,特別是重大旅遊項目的引進和改造提升工程,穩步推進花徑公園景觀品質提升、廬山宗教博物館、牯嶺藝術小鎮、海會特色小鎮、南康古城規劃設計、東牯嶺石雕公園、歸宗景區、溫泉旅遊轉型升級、神州通油茶等項目和工作,同時,積極謀劃並加快啓動濱湖旅遊大道、環廬山輕軌項目、漢陽峯-桃花源景區開發等項目建設,不斷壯大旅遊產業龍頭,實現以點帶面,加快全域旅遊進程。

“作爲九江本地人,這些東西我們都看過,但對於這些出處、來源,在這裏可以獲得更深層次瞭解。”九江市民周先生每年都要上廬山,在廬山石刻博物館開放不久,他便前來進館參觀。今年,廬山市繼續強攻大旅遊,加緊出臺大廬山旅遊發展規劃,廬山世界地質公園中評估初審通過;完成了女兒城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廬山觀賞體驗園)、交通索道上下站臺通道景觀提升、下站臺停車場、正街沿線立面亮化和改造提升、地質博物館等項目建設。爲充分發揮旅遊業的融合能力和輻射帶動力,廬山市按照“旅遊+”模式,加大旅遊與農業、工業、服務業及文化、城建等行業部門的融合力度,爲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遊平臺,實現產業鏈條全域化。

石材開採加工是傳統產業,也是工業支柱,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爲整頓規範石材產業,廬山市在鄱湖高新科技項目區建設了石材產業園,通過兼併重組成31家規模企業入園建設,石材產業園的企業都堅持“噪音不擾民、污水不外排、粉塵不外揚”的理念,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綠色發展。

爲全域旅遊發展騰出空間,廬山市充分做好工旅互融文章,堅持引環保企業、建生態園區、促綠色發展,將工業園區作爲決戰工業主戰場,形成了綜合工業園區、環保石材產業園、紅星羽絨電商創業園“三大板塊”。作爲“江西省創業孵化基地”,紅星羽絨電商創業園已有148家入園企業建成投產。就在日前,阿里研究院在第四屆中國縣域電商大會上發佈了“2017∽2018年電商示範百佳縣”排行榜,廬山市入圍全國電商示範百佳縣。目前,廬山市共有各類網店2200餘家,80%以上規上、限上企業和涉旅企業應用電子商務。2017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超56億元,同比增長41.8%。今年1∽10月份,廬山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5億元。

兩季有花,四季有景。位於溫泉鎮的荷花園,在炎炎夏日,這裏百畝荷花別樣紅;在秋季,60畝百日菊繼續綻放,同樣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遊玩、觀賞。近年來,廬山市鼓勵農業與旅遊聯姻,推動觀光旅遊農業開發建設,引導農民投身鄉村旅遊。海會鎮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橫塘鎮獲評第七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鄉村振興戰略與“旅遊+農業農村”譜寫了新篇章。

宜居生態秀美鄉村 做靚做優旅遊品質

“這條人行道非常寬敞,遊人行走比較方便,旁邊休息設施比較完善,可以在此休息,同時看到廬山雲霧景色和這裏的綠色植物。”北京遊客王女士說。廬山北門至隧道口路段是通往牯嶺鎮的必經之路,但這段路之前因爲沒有人行道和觀景臺,給過往遊客帶來過很多不便。過去,七米寬的公路,行人在公路旁邊走。爲此,廬山市籌集資金對這條路實施了精緻化改造,不僅實現了人車分流,排除了安全隱患,而且沿線景觀亮化、空中纜線下地等細節改進效果明顯,刷新了景區形象“顏值”。

自設市以來,廬山市大力推進旅遊環境整體提升,進一步釋放廬山風景區軟實力,爲遊客提供安全、舒適、難忘的旅遊體驗,打造更貼心、更有品質、更有深度的5A級景區。去年初,廬山市全面關停拆遷了環廬山公路沿線所有石材加工企業(點),並投入超億元,順利完成了33.4公里的環廬山通道綠化工程。在此基礎上,今年核心景區、中心城區、環山公路沿線進行了高標準美化提升,城區市容市貌不斷改善,核心景區持續提標提質、沿山鄉鎮向核心景區看齊、沿湖中部鄉鎮向沿山看齊的優化環境的氛圍日益濃厚,鄉村“髒亂差”的面貌得到較大改觀。

拆除豬牛欄、修築排水溝、鋪設青石板遊步道、修公廁、做綠化……溫泉鎮新農村建設點之一的通書院村山裏唐,短短半年時間,已是平坦的公路繞村而過,衝式公廁拔地而起,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竹籬笆圍成的菜園果園點綴其中,美好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圍繞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廬山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城鄉一體發展,進一步提升全域旅遊的功能品質,以久久爲功的韌勁建設特色旅遊城市、打造秀美鄉村。

同時,廬山市以開展國家級河湖管護體制改革爲契機,不斷加大水生態、花崗石、青石等環境綜合整治,劣V類水被徹底消滅,啓動了東牯嶺礦山修復工程,2016年以來,共取締各類無證非金屬礦點125個,今年開展的青石開採加工整治,拆除青石加工廠棚860餘家、拆除面積35.1萬平米,全域旅遊的環境品質不斷得到提升,在對外塑造廬山生態新形象的同時,廬山市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