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說歷史

他擊斃越軍大尉,退伍後安排工作時,他:不拿鐵飯碗!

一個英雄,應該得到人們怎樣的待遇?戰鬥英雄楊長羣用自己的人生告訴了人們,一位戰鬥英雄純潔無瑕的內心。也許正是由於他內心的純潔,才能讓他在面對炮火連天的戰場時,不會蹲在戰壕裏瑟瑟發抖,而是英勇地站了出來,爲保護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全而英勇奮戰,立下大功!

1958年,楊長羣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裏出生了。由於家境困難,而且多生孩子是當時每個家庭的選擇,因此楊長羣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從他懂事的時候開始,他就與父輩一起在土地上辛勤地勞作着。從小的農民生活讓他養成了耐心與樸實的性格,使他在面對任何情況都可以堅守本心,保持自己的本色。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越南在邊境上的狀態經常發起衝突,面對祖國西南邊境的緊急召喚,這位農家子弟順應了國家的號召加入了軍隊,爲了保衛邊境上無辜的百姓和中國的領土與尊嚴,扛着槍上了戰場。在槍林彈雨裏的楊長羣沒有對艱苦的環境有任何抱怨,在他心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敗眼前囂張的越南侵略者。

有一次,楊長羣隨着所在的9連一起,在一片古老的森林裏偵查前進。當時的熱帶雨林,正值下雨的季節,地面上泥濘不堪,難以開路。在這種艱難的行軍環境下,楊長羣和他的戰友們沒有一句抱怨,在他們心目裏,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完成按時到達作戰地點的任務。忽然,帶頭的班長袁仁貴發現了前方山頭處有一個一個敵人在站崗,於是準備上前擊斃。但是擊斃了這個敵人之後的9連才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大買賣”——這裏有一個敵人的營指揮所。

但是敵人以爲自己已經被大隊人馬包圍了,就在地堡裏殊死抵抗,犧牲了很多戰士。而楊長羣趁着敵人換子彈的時間扔進去了一個手雷,一聲巨響過後,地堡的敵人就全部被殲滅了。後來清點收穫,楊長羣的一顆手雷,炸死了包括一個越軍的大尉級軍官,戰果輝煌。楊長羣也由於這件功勞被國家評爲“二級戰鬥英雄”。

但是帶着英雄榮譽回到故鄉的楊長羣並沒有擺架子,他還是保持着一個農家子弟的純潔和樸實。面對鄉里領導擺的一桌豐盛的酒席,他說:“這些好酒好菜要是給了鄉親們,纔不是浪費。”而當領導讓他隨意挑選一個職位的時候,楊長羣既沒有選擇一個清閒的文職,也沒有加入地位很高的事業單位,他知道自己沒有受過教育,當這個鐵飯碗不行,自己幹這些就是浪費位置,對於他來說,最好的安排就是去一個身體力行的崗位,於是他選擇了去化肥廠當門衛——在戰場上訓練下來的身手讓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這份工作,對此,他的行爲,真讓人

身爲戰鬥英雄,他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上墮落,而是在誘惑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初心。雖然他沒有接受過太高的文化教育,但是他的這份高尚,是今天的很多自稱“高素質”的人都比不了的。

本文由溯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