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前後赤壁賦》爲蘇東坡貶黃州,在人生最爲失意時所作。文中,他以婉約悽美的筆調款款寫來,在恬然靜謐中宣泄着自己的情懷。

趙孟頫書《前後赤壁賦》,紙本冊裝,11開21頁,每頁縱27.2釐米,橫11.1釐米,81行,935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其用筆嫺熟、技法精湛。結構上,以長橫爲字的主畫,剛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勢,於險中求字勢的平和。章法上,少有牽絲連帶,追求整體的空靈之感。

趙字在筆法上直承右軍,而又有變化。少了些王羲之書法的古質,而添了些流麗的今妍。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更加註重側鋒取姿。筆墨間,魏晉遺韻自然流露,可見趙孟頫臨習之深。同時,又於魏晉之外脫胎出自家面貌,在似與不似間,形成了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縝密和諧的書風。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怎樣臨習《前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中切筆的使用非常明顯,如“七”、“化”、“誦”字。切筆或露於橫畫的起始,或偶在豎筆之端,或藏於筆畫的收尾。使得此帖筆意豐富。同時,與牽絲連帶形成了虛實對比,在臨習時應多加留意。長卷中,懸針收筆也很有特點,如“鬥”、“章”二字用懸針收筆。起筆時,腕稍外翻並輔以筆右轉而後向下行筆,邊走邊提,出鋒時迅速於空中作收勢之狀。這種筆勢一般用於字的末筆,即“懸針收筆”。雖筆停,但勢不可盡,臨習時多注意懸針的錘鍊,會有一定的收穫。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

“用筆千古不易”,是趙孟頫提出的書論名言。書法是“用筆千古不易”,還是“筆墨當隨時代”,也爲後世書家開啓了一個命題。

當代書法提倡學習經典,在中國書協的各項展賽中,崇尚經典占主導地位。近期,首屆臨帖展開始徵稿,國展、蘭亭獎評審中也注重傳統功底。傳統功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用筆,評價一件好作品的標準之一也是看其否能體現前人的筆墨意蘊。

當然,崇尚傳統是不是就等於“用筆千古不易”,這也不是簡單就能回答的問題。趙孟頫這樣大力倡導魏晉遺韻的書家,其筆墨也無法做到與王羲之一模一樣,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很大程度上,趙氏是出於矯正時風而提出“用筆千古不易”,後人不必斷章取義。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賞析及對“用筆千古不易”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