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新华社视频《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春风来了

春意也蔓延到了

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

茫茫沙漠里

这里是绿意盎然的绿洲

有些花儿已经吐艳

再有一个月

柠条、沙棘、红柳竞相花开

缤纷一片

看这枝繁叶茂

蝶舞蜂忙的景象

怎么也想不到

38年前这里还是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别说绿洲

周围连常住人口都没有

茫茫黄沙不断吞噬周围的村庄良田

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谈何容易

大漠的绿色

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一点点换来的

在这大漠里

贺发林、石满、郭朝明

张润元、程海、罗元奎

这六位年过半百的“愚公”

和他们的子孙

为了守卫故土

用38年灼灼韶华

向亘古沙漠发起挑战

从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草开始

在沙漠上孕育绿色的希望

燃起一腔热血容易

在“与沙斗”的困难中坚定前行不易

祖辈、父辈的坚持和奉献不易

新一代能放弃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艰苦的环境中恪守初心更是难得

“六老汉”中的郭朝明年龄最长

治沙行动开始时已经60岁了

沙漠昼夜温差大,生活条件艰苦

造林任务繁重,每天起早贪黑

对于上了年岁的人来说,真是吃不消

所以郭朝明常常病倒

每次生病

郭朝明都会让儿子来替几天班

在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晓得

父亲这是绕着弯想让他参与造林治沙

想让他来林场呢

当时31岁的郭万刚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三个弟妹

一大家子10来口人

都靠着他一个月60元的工资过活

去林场,收入才40块

郭万刚觉得父亲糊涂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

有一次,郭朝明又病倒了

他觉得自己和老伙伴们

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那些在沙窝里好不容易栽起来的树

总得有人看吧,要不今后咋办

于是商量着除了基本工资

“六老汉”每人再自掏5元,凑凑补贴

吸引壮年劳动力——郭万刚

这钱肯定是不能要

但长辈话都说到这份儿上

再加上父亲一直催促

郭万刚只好辞了职,驻扎在沙场

成为了八步沙第二代首个治沙人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

事实证明

“六老汉”看人的眼光很准

郭万刚脑子灵光,干活麻利

成为了“六老汉”治沙播绿的好帮手

但老天似乎还要考验郭万刚

从86年开始

县里发的四十元工资没了

全靠他们平日卖花棒为生

一月只有六七十元收入

养家糊口勉勉强强

林场也一直在投入

没有任何回报

“治理几万亩沙漠

那是几个农民干的事

真像神话一样,不如散伙得了”

郭万刚心里犯嘀咕了

正巧,原来的老领导找他回去上班

一个月工资有180元,高出一大截

犹豫了几个月

郭万刚对老人们说自己要离开

治沙的事不想管了

老人们傻眼了

他们给郭万刚做了一夜的思想工作

▲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环境恶劣、清贫、希望渺茫……

其实,放弃的念头

已经在郭万刚心里萌生过一万次

这次老领导的高薪回聘

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就跟老人们说的一样

八步沙

有他亲手栽的一棵棵树、一株株草

他亲眼看着

它们是如何艰难地扎根、长大

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是他的孩子

他打心里又是舍不得离开它们的

苦思一夜,抽了好几包烟

郭万刚决定了

“不走了,走不了!

如果说上次的动摇

让郭万刚看清了

自己对治沙事业的感情

那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

则让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

真正地扎了根

93年的黑风暴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风沙灾难

13级的狂风夹杂着黄沙飞石

如洪水猛兽一般

砸向人们生活的村庄

当时

郭万刚和罗元奎正在沙漠里巡视

狂风裹着沙尘

遮天蔽日

幸好

他们找了个崖湾避沙

捡回了一条命

但古浪县23个小学生

却在这场持续近半小时的黑风暴里

失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

从那以后

郭万刚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保护

这个地方要怎么生存呢

他下定决心

就算治沙的前路

布满荆棘

他也要走下去

把乡亲们的家守住

此后的郭万刚

说话算话

即使在90年代中期林场难以为继的时候

也没有当“逃兵”

而是挑起大梁,出谋划策

拓宽思路,帮林场摆脱了困境

2000年

郭万刚担任八步沙林场场长

把原来在黄沙中前路渺茫的八步沙

变成了民营股份公司

治沙事业蓬勃发展

亘古沙漠变绿洲

其间有多少故事

多少坚持,多少人定胜天的奇迹

也伴随着数不清的犹豫后的坚持

说不尽的怀疑后的确信

走入末路后的绝地反击……

▲治理后的绿色景象

在这片荒原变林海的陇原大地上

六老汉的故事仍在继续

八步沙人的热爱与守望仍在传承

……

来源:综合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