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一個女人發了個微信給男友,結果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回應,她會因此而萬分痛苦,實際上,只是事情沒有順她的心意發展,她感到羞辱和惱怒。被絕望困住的人,會如何選擇呢。

大家好,這裏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或在文章底部“訂閱”本專欄,閱讀超過100篇精品文章。《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專欄作者:杜豆豆。願傾盡一生之力,讀經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01

有一種卑鄙,叫做“爲謀私利,不擇手段”。

我最佩服的英國推理小說女作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有一部經典的小說《無人生還》。

這本書,講得是十個人受邀來到一個荒島上,結果一個個離奇死去的故事。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其中,有個叫做維拉的女人,是最後自殺而死的。

她曾經是一位富翁家裏的家庭教師,愛上了富翁的侄子雨果。爲了幫雨果得到遺產並和他結婚,她誘騙富翁的兒子西里爾獨自去游泳,並放任他淹死,然後還做出一副沒能趕上的樣子,騙取孩子母親的同情。雨果察覺此事並拋棄了她,成了她心頭之痛。

愛情的追求,也是要有底線的。

後來,在荒島上,她的事情被揭發後,心理受盡折磨的她,終於崩潰,最後上吊自殺了。

02

衝突,會造成價值觀分裂,表現在外就是虛僞自私,是把自己的利益全盤置於別人之上。可悲的是,還不自知。

{!-- PGC_COLUMN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就像上面的維拉,她爲所謂的愛情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爲了能身嫁雨果,說到底是爲了一己私利。

霍妮給這種表現起了個名字,叫做“無意識虛僞”。它們包括:

愛的假象。比如,自己太寂寞,找個人來陪;爲能升高官,娶個官二代。

善的假象。比如,屈從型人格,表面上慷慨無私,內心深處卻並不認可,只是爲了讓別人喜歡自己。

興趣和知識的假象。比如,自認爲自己無所不知的某些人,自作清高,超級自控。或者,似乎獻身某一興趣領域,但其實是爲了追求名利。

誠實公正的假象。比如,攻擊性人格,拒絕流行的偏見,其實只是想挫敗他人。

痛苦的假象。比如,一個女人發了個微信給男友,結果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回應,她會因此而萬分痛苦,實際上,只是事情沒有順她的心意發展,她感到羞辱和惱怒。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而不願認識到自己的惱怒。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紅樓夢》“太虛幻境”裏有幅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把假的當作真的,時間久了,假的就被認爲是真的了,真的就成爲假的了。看起來真,不過是幻象而已。

除了無意識的虛僞,還有一種表現是無意識的自大感。

表面上自我抹殺,讚揚別人,實際上心裏一萬個瞧不起,總覺得別人該和他一樣完美才對。就像有些人,總是把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苛責別人是“豬隊友”的人,真的就比別人做得更好嗎?

另外一種表現,是立場不明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可靠性,就像我們常說的“牆頭草”。患者基本是跟着感覺走。但因爲他們的感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他們的觀點自然也就無法明朗,做事也就沒法靠譜了。

03

道德體系的分裂,還會帶來對責任的逃避。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臺灣有個諮詢師,寫過一本《與父母和解》。裏面有個案例講到一位女學生,她只要聽到情侶吵架,就會突然腹痛,動彈不得。

後來,心理輔導老師瞭解到,女學生小時,父母離婚,母親交了男友,常因她爭吵,只要母親不在,這個男友就會毒打她。所以,她一看到情侶發生衝突,往日的反應就會被觸發。

爲此,她一直在怨恨自己那製造傷痛的刀子母親,沒有好好保護她。長期以來,她無法正視自己,焦慮不安和擔驚受怕始終纏繞着她。她把她一生的不幸,都歸結爲是母親的錯,逃避爲自己人生負責的責任。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爲自己負責,意味着你要承擔後果,要堅持做自己,直面問題的存在。但是這些,對於神經症患者來說,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對精神分析師來說,就要讓患者能意識到:爲自己負責是重要的。逃避或者否認責任,都會造成不良後果。只有改變內心裏的某些東西,才能獲得自由。

04

未解決的內心衝突帶來的後果,最強烈的大概就是絕望了。

《肖申克的救贖》片尾有句名言,''Hope is a good thing, mab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東西從不會逝去)。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希望是化解痛苦的鑰匙,也是快樂的源泉。

神經症患者缺少的正是希望,因爲他們的內心已經被絕望佔滿了。即便他們在生活中發現些許快樂,也常常因爲內心的衝突而化爲烏有。他們的眼睛始終盯着的是生活中的意外和失敗,對於自己的任何小小過失,他們都難以忍受。

未解決的衝突有多糾結,絕望的強度就有多大。

他們會輸不起。一次尋常的考試失利,可能讓他們一年都無法釋懷。

他們會深陷抑鬱。雖然表面上無所謂,內心卻常常有自殺的念頭。

他們會玩世不恭。沒有道德底線,完全被情緒掌控,遊戲人生。

他們會極度自卑。面對困難,隨時撤退,因爲覺得毫無意義。

他們會陷入悲觀的幻想。世界在他們看來,已經成了快到頭的末日。

絕望是衝突造成的最終產物。根子在於患者放棄了保持身心統一不被分裂的希望。不僅如此,他還進行了另一種毫無希望的追求——想成爲理想化的那種形象。最後,使他感到無望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重心的轉移,已經從自身轉到了外在因素,從真實轉到了虛假。

自我的喪失,意味着心靈的死亡。

分析師要幫助患者的是:幫助患者從表現識別出絕望,讓他不斷去觸碰、去面對,勇敢地解決。唯有如此,患者才能從絕望中驚醒,獲得內心的強大,真正實現自由。

05

《哈姆.雷特》裏說: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我們內心的衝突》我覺得我瘋了,崩潰和絕望了,是什麼導致的?

被絕望困住的人,會如何選擇呢?

一個方向,是正向的。比如,把精力放在讀書、寫作、繪畫、事業、社交等等有價值的事情上,轉移注意力,自我療愈。

另一個方向,是負向的。比如,心灰意冷、行屍走肉、完全沒了生活慾望。或者,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尋求放縱得到的快感。

那麼,這後一個,就很有可能積澱出越來越多的破壞慾望,陷入更大的空虛和絕望中,發展出施虐的心理傾向。

那麼,施虐心理到底是怎樣的心理過程呢?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接着講,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