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里的所有人,首先都是在从事一件自己真心喜欢或者擅长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恰恰是随着时间变化会不断精进的工作。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公众号ID:superMr_xu)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1

最近,重新回味了一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的一次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向所有哈佛的年轻学生们提出了三个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

第二,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

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他说第三条忠告的时候,特别的真诚。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是超级的一根筋,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

本科毕业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贝尔实验室待了 9 年。

在这些年中,他关注的中心和职业上的全部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在说完这三个忠告后,他又加了一段话:

我还有最后一个忠告,就是说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应该只考虑兴趣爱好。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朱棣文

朱棣文的这段话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正好最近身边一个朋友做了一个重大选择,所以深受触动。


2

老克已经很久没有跟我联系了(还不认识他的,可以关注栩先生并在后台回复“老克”,看与他相关的两篇干货推送)。

没想到再见面交流,他直接放了大招。

金融行业,40 多岁,外企高管,有车有房,财务自由。

居然辞职了。

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到他这年纪,应该好好思考到底应该找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干一辈子了。

老克是一个活在时间前面的人,总是能把很多问题提前想得很明白。

但就为了这一个简单的原因,他已经琢磨好几年了。

他的前半生,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努力拼搏了很多年。

金融,投资,精英,名利场,上级下属,职场内耗……终于是腻了,烦了,觉得没意思了。

于是,他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申请上了国外一所大学的博士。

学的专业,是他一直很喜欢,但之前没有机会钻研很深的。

准备先把专业研究得更透彻,将来再看看是留校还是继续深造。

我跟他聊完了,只有一个想法:啥时候,我也能跳出什么“考核”、“赚钱”之类的低级趣味,像他那样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啊!


3

我估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思维误区。

那就是,总觉得真正喜欢的东西,非得要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能去追求。

包括老克自己也是这样。

年轻的时候,先按照大众的思维,按照世俗的标准,追求那些很基本的东西。

等到有了一定基础,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做选择,继续往前走。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这也是我和老克交流时,他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原本可以更早一点去思考、筹划四十岁之后自己该干什么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困惑。

年轻的时候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干什么才能挣大钱,干什么才能世俗成功。

到了中年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剩余的人生不畏惧,不焦虑,不后悔,不遗憾。

芸芸众生,要么不知不觉,要么先知先觉。

先知先觉者,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懂得进退取舍,什么时候该拼一把,什么时候该战略性放弃。

而不知不觉者,总是被生活和潮流推着走,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向着内心真正渴望前进的行动。

所以,一定要早一点去想。

去思考这辈子到底该对什么东西倾注深情,自己又能在什么事情上能真正实现价值,人生短暂你究竟能改变和影响什么。

这样的想不是一朝一夕,一晚上想的激动万分就可以了。

它需要时间的积淀。你可以把它放在潜意识里去,没事儿的时候就琢磨,很可能突然有一天机缘巧合,就想通透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相信我,这种决定一生、想要干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想一天、一个月就能决定了的。

很可能你十多岁的时候还想着要当一家饭店老板,所以努力擦桌子、端盘子。

结果二十多岁,突然想明白了,就跑去说相声了。

不怕暂时想不明白,就怕什么都不想,或者今天想了明天就忘。

然后过了四十不惑,奔着年过半百去了,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要干什么,这才是真的悲哀了。

《三体》里,章北海的父亲对他只有一句忠告:要多想。

“想了以后呢?”章北海问。

“北海,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父亲回答。

这样想的结果就是,章北海成了整本书里隐藏最深的“面壁者”,一个谋定后动,冷眼看透黑暗森林真相,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所有谋略,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人类文明的人。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4

最后,我把这种值得自己倾注深情、干一辈子的事情,分为三类。

一是追随内心的真正喜欢。

这就像是挑选伴侣。

想象一下,这个人你想要和TA过一辈子,能不能容忍TA的所有缺点,发现所有生活的闪光点,无论贫穷富有,都要坚持下去?

工作也一样。

这样愿意倾注一生的事情,一定是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我之前写过香港的搬砖小妹朱芊佩。

2017 年,一则网友随手上传的视频,让搬运工朱芊佩迅速走红。

视频里的她,背心搭热裤,徒手扛起一袋袋重达三、四十斤的货物时,会露出硬朗的肌肉线条,很快,“港版罗拉”的名字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采访、上节目、做代言,她的励志故事被疯狂传播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质疑声:“长成这样干什么不好,非要做搬运工,炒作吧?”

即便如此,人们似乎仍在期待着,她能通过这次意外的爆红“抓住机会”,逆风翻盘,改写人生。

甚至于,人民日报前段时间还专门发了一篇文章,《从一夜爆红到被疯狂质疑,香港“最美搬运工”港版罗拉后来怎么样了?》,来继续追踪她一夜爆红后的生活。

今年初,朱芊佩参加了内地一档相亲节目,成功牵手男嘉宾,让人们再一次注意到这个样貌姣好,长得像 TVB 明星的香港搬运工。

她看起来变了,换上仙气飘飘的长裙,精致的妆容,“女人”得差点没认出来。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但看完她的短片后会发现,一夜爆红的她并没有按照大众设想的剧本发展。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爆火之后,有那么多种活法。

她要是想炒作自己,不比那个小吴、王境泽,甚至多少“抖音女神”知名度更高?

她要是开一个直播,估计刷跑车都能让她真的买得起跑车了。

但她都没有,而是选择回到香港的街巷里,因为她始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

比起保持微笑,面对采访镜头,一遍遍重复自己看来并没有什么好歌颂的故事,她更喜欢搬货、推车、累到大汗淋漓的踏实感。

她回到香港,回到那些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大街小巷里,依旧每天早晨 8 点准时上工,在一天之内,将近十吨的货安全搬至三十几个不同的送货点。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搬运工是体力活,又苦又杂,现在的年轻男孩都不愿意干了,何况是个姑娘,还是她这样年轻又漂亮的姑娘。

其实,朱芊佩也不是没干过别的。

她做过办公室文员,“不能用真心,戴面具做人,很累。”

她做过保安,“虽然可以巡逻,但大半夜在一群大叔中间,怪怪的。”

后来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跟车员”的招聘广告,这个几乎见不到女性的行业,让朱芊佩感兴趣极了。

搬运工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朱芊佩看来,不会说话的货物比人好打交道,搬东西的同时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跟着车跑,自由自在的

自己选的路,她坚信自己会笑着走完。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面对未来,她一步步朴实地计划着:之后要考驾照,做卡车司机,再到主管。

她大方承认:我热爱这个行业,职业不分贵贱,不分性别,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5

二是让擅长的事情成就自己。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研究农学的博士。

当年毕业时,有很好的机会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去继续研究什么杂交、什么育种,走自己擅长的学术道路。

但却被当年的“公务员热”所吸引,头脑一热去了某个政府部门办公室。

毕竟学历高,一开始定的级别并不低。

但问题是,政府办公室根本用不着他的那些研究能力。

到后来,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专业能力,去和一帮小年轻竞争什么怎么写材料,怎么给领导排席次,怎么迎接上级检查,画图表之类的事情。

数年过去了,不仅职位毫无进步,而且身心非常疲倦。

他的博士同学,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了教授,在专业领域有了名气,有社会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恒的事业,心态和他已经完全不同了。

每次聊到这些,他都是长吁短叹,悔不当初。

他的能力特长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去办文、办会,跑腿,画图表。

想起美团王兴曾经讲过,他本科时有幸在清华听过不少大牛的讲座。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2000 年前后哈贝马斯的访问演讲,在清华法学院,挤得水泄不通,他费尽力气挤了进去,听完之后得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不要浪费时间去听那些你根本不懂的东西,不管对方名声多大。

人生同样如此: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长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多光鲜亮丽。

而关于如何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读不进去,但无论是丁肇中还是朱棣文,都学的很深,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开始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把物理和数学考到满分。

去年有一部电影叫《无名之辈》,我看的时候,对里面的一首插曲印象深刻。

后来专门去查了一下,这个插曲的名字叫《瞎子》。

写这首歌的人叫尧十三,是一所名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 85 后。

但我相信,他真正擅长的,并不是学医、而是写歌。

写了近十年后,社会上可能少了一名平庸的医生,却多了一位优秀的民谣歌手。

这就是倾注一件事的价值。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6

三是选择随着时间产生增益的事情。

我曾经写过。

我们年轻时曾沉迷的很多东西和事情,在时间的长河里,都是一个个的独立事件。

比如玩游戏,除非你打出了名堂,否则打多少年都不会有任何实质变化。

你这一把能五杀,下一把就可能死成鬼。你在这个平台上打到了高分段,换个平台注册还是得从零打起。

与此类似的,还有你看过就忘的无聊综艺节目、烧烤摊前五毛钱一串的胡吹海喝、一次睡足十八个小时的懒觉、无数次背到 abandon 就放弃的背单词……

所有的这些事都像是在抛硬币,你今天抛一次,明天抛一次,并没有任何分别。

你要做的,就是果断扔掉硬币,去想一想、去试一试那些能让明天的你看起来和今天的你不一样的事情。

物是人非固然让我们觉得唏嘘,但如果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别人看到的还是一成不变的你,这就变得很可悲了。

这说明,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你已经成为被时间拉下的人了。

工作以后,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

最怕的,是像高速收费站那种,一天天的耗着,看着轻松简单,不动脑筋。

但随着时间过去,到全国高速都取消收费时,还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一定要去选择那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增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今天干这个或者干那个,都是一样的要工作,要做事。

但有些事情,你干十年也还是一样;而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点心,每干一年都有一年的进步。

十年过去了,有些人在原地踏步。

而你,则很可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我很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头下面有一行字:

择一事,终一生。

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

纪录片里的所有人,首先都是在从事一件自己真心喜欢或者擅长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恰恰是随着时间变化会不断精进的工作。

里面每一个人,补漆的、修表的、临摹画的,干到最后,都成了这个领域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

成为那个有影响力的人。

这才是真正值得从一生的事业。

——

最后,多说的话。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莫过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从中赚钱。

最终来看,我们所有的选择只有真正契合自己的爱好,更贴近自己的核心价值,才会真正出现大的突破。

而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永远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去尝试不同的可能。

八小时以内是为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才是为自己工作。

因为不敢尝试,不愿跳出舒适圈,而满足于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勉强在一家公司混日子,才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

你来到世间一遭,总要发光发亮。

—— END ——

栩先生说:感谢阅读,我是栩先生,文章来自我的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栩先生”(栩念xu)(公众号ID:superMr_xu)。

关注公众号,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成长干货、深度思考等全网热文,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希望你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