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55年授銜的將軍中,有10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失去一臂,他們是:上將賀炳炎、彭紹輝,中將餘秋裏、晏福生,少將陳波、彭清雲、童炎生、左奇、蘇魯、廖政國。1955年授銜時,10名元帥的平均年齡爲57.1歲,最大的爲朱德元帥,69歲,最小的是林彪,49歲,兩人整整差了20歲。

本文摘自:《新中國實行軍銜制紀實》, 作者:徐平 ,金城出版社出版。

1955年首次授銜時,各級軍官的軍官人數,上將、中將的任職,各大單位領導的軍銜,軍長和軍政委的軍銜等,多年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1955年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將帥最多的省是哪一省?

55年授銜

一些基本統計數字

1955年首次授銜時,全軍共有64.4萬餘名幹部榮獲准尉以上軍銜。其中,

准尉11.3萬餘名;

尉官49.8萬餘名;

校官3.2萬餘名;

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

高級將領授銜情況是:

元帥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大將10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人;

中將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人;

少將800人(其中1955年9月27日798人,1955年底2人),1956年補授3人,1957年補授2人,1958年補授1人;1961年由大校晉升少將218人,1962年晉升12人,1963年晉升3人,1964年晉升321人。少將累計1360人。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1961年以後授銜的少將中,有個別人並不是由大校晉升的,而是首次授予。如吳傑,建國後曾任武漢市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人民法院院長等職,1963年調任公安學院副院長,被授予少將軍銜;李如洪,曾在國家重工業部、一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任處長、司長、局長、副部長,1964年1月調任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爲羅瑞卿大將),同年4月13日,被授予少將軍銜。

至1965年軍銜製取消前,共授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除去轉業到地方和去世者外,實際留在軍隊的人數爲1478人,其中元帥9人、大將9人、上將48人、中將167人、少將1245人。

各級校官、尉官人數(按志願軍授銜後1956年9月統計):大校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少校20799人,校官共34643人;大尉70151人,上尉88536人,中尉141969人,少尉374214人,准尉90768人,尉官共807973人。至1964年底,大校3193人,上校11146人,中、少校82514人,校官共96583人;大尉81223人,上至准尉665871人,尉官共747094人。

1955年授銜時,10名元帥的平均年齡爲57.1歲,最大的爲朱德元帥,69歲,最小的是林彪,49歲,兩人整整差了20歲;10名大將平均年齡51.7歲,最大的是張雲逸,63歲,最小的是許光達,47歲;上將平均年齡47.7歲,最大的是陶峙嶽,63歲,最小的是蕭華,只有39歲;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最大的是傅連暲,61歲,最小的是劉西元、張池明、謝有法,38歲;少將平均年齡43歲左右,最大的是史可全,63歲,最小的是吳忠、徐斌,34歲。

首次授銜的女軍官4665人,佔授銜軍官人數的0.82%。其中女將軍1人,即李貞少將(時任防空軍幹部部部長)。首次授銜時女校官僅有幾十人。

解放戰爭中起義和解放的原國民黨軍官,有3098人授了銜,佔授銜軍官的0.69%。其中,上將3人(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中將3人(孔從洲、韓練成、曾澤生),少將4人(鄧兆祥、張世珍、林遵、魏鎮),大校6人(其中劉善本1961年晉升少將),上校26人。

少數民族將軍34人。其中上將2人:烏蘭夫(蒙古族)、韋國清(壯族),中將8人,少將24人;34人中壯族11人,蒙古族5人,藏族5人,維吾爾族5人,滿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2人。

在1614名將帥中,按籍貫排列,前10名的省份如下:

江西,325名,佔總數的20.1%;

湖北,234名,佔總數的14.5%;

湖南,199名,佔總數的12.3%;

安徽,128名,佔總數的7.9%;

河南,106名,佔總數的6.6%;

四川,95名,佔總數的5.9%;

福建,83名,佔總數的5.1%;

河北,79名,佔總數的4.9%;

陝西,63名,佔總數的3.9%。

出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有4位,佔40%;

出大將最多的省份爲湖南,有6位,佔60%;

出上將最多的省份也是湖南,有19位,佔33%;其次是湖北,有14位,佔25%。

出中將最多的省份仍是湖南,有45人,江西排第二,37人,湖北位居第三,32人。

十大將軍縣:

湖北紅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興國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縣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瀏陽30人。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歸僑8人:

元帥葉劍英,馬來西亞歸僑;

上將葉飛,菲律賓歸僑;

中將莊田,新加坡歸僑;

中將盧勝,新加坡歸僑;

少將唐鐸,蘇聯歸僑;

少將陳青山,馬來西亞歸僑;

少將葉松盛,印度尼西亞歸僑;

少將曾生,澳大利亞歸僑。

外國人一人,即洪水少將,越南河內人,京族,曾任軍委主辦的《戰鬥訓練》雜誌社社長等職,1956年回國。

唯一的將軍夫妻:上將甘泗淇,少將李貞。

1955年授銜的將帥中有20餘位畢業於著名的黃埔軍校,其中,元帥2人,徐向前(一期)、林彪(四期);大將3人,陳賡(一期)、許光達(五期)、羅瑞卿(六期);上將8人,一期的周士第、陳明仁,五期的陳奇涵、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陳伯鈞,六期的郭天民;中將9人。

將軍百戰,九死一生。在1955年授銜的將軍中,有10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失去一臂,他們是:上將賀炳炎、彭紹輝,中將餘秋裏、晏福生,少將陳波、彭清雲、童炎生、左奇、蘇魯、廖政國。

另有短臂將軍2人:少將龍書金,1942年左臂殘廢。少將羅應懷,1943年雙臂殘廢。

獨腿將軍1人:中將鍾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獨腿參加長征)。

獨腳將軍1人:少將謝良,1937年失去左腳。

毛澤東在談到這些愛將時曾感慨道:“中國從古至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將軍們的英名與功勳,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