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备和王建两位蜀国开国皇帝,都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只可惜两个儿子不争气,都是败家子,二世而亡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啊。最后,王建还希望儿子将这封家书置于座右,出入观省,作为警戒。

一提在成都称帝的开国皇帝,估计大家都会想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位帝王也在成都称帝建国,他就是前蜀国的开国皇帝王建。王建和刘备一样,都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都在乱世中建功立业。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因此说,王建和刘备一样,都算是贤能的帝王。这两位帝王临终前,都用心良苦地写下了一封诫子家书,劝诫儿子做个好皇帝。虽然两封家书句句经典,可惜两位后主都不争气,正可谓是“理性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刘邦剧照

首先,看刘备的诫子家书!

刘备去世前,给儿子刘禅留下遗诏,说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主要用意是: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做个贤能的皇帝。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因为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只可惜,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胸无大志,懦弱无能,贪图享受,宠信奸臣。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攻到成都城下,刘禅主动投降,入魏为臣,还乐不思蜀。刘备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其次,再来看看王建诫子家书!

王建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说:“吾提三尺剑,化家为国。亲决庶狱,人无枉滥。恭俭畏慎,勤劳慈惠;无一事纵情,无一言伤物。故百官吏民,爱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汝襁褓富贵,不知创业之艰难。更汝之名,上应图谶。勿骄勿矜,勿盈勿忌;惟敬惟诫,惟谦惟和;内睦九族,外安百姓。赤心待群臣,恩信爱士卒。刑罚,人之命也,无徇爱憎;奸邪,国之贼也,无信谗构。绝畋游之娱,察声色之祸。然后能保我社稷,君我民臣。吾蚤莫诫勖,恐汝遗忘;当置于几案,出入观省。”

王建少年时以屠牛、贩私盐为业。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直至被唐昭宗封为蜀王。907年,王建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白手起家,创业艰难,但也深知守业更难,因此希望子孙把祖宗基业继承下去。他要求儿子要“勿骄勿矜,勿盈勿忌;惟敬惟诫,惟谦惟和;内睦九族,外安百姓。赤心待群臣,恩信爱士卒”,这样才能国家安定,泽被百姓。

王建还告诫儿子,刑罚关系到人的性命,不能以个人好恶行事;要远离祸国殃民的奸邪之人,更要杜绝游猎声色,勤于国事,这样才能保有江山社稷。最后,王建还希望儿子将这封家书置于座右,出入观省,作为警戒。王建的谆谆嘱咐和训诫,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的担忧和希望子孙保有基业的良苦用心。

只可惜,他的担心在后来都应验了!儿子王衍即位后,荒淫无道,宠信奸臣,整日沉迷于酒色,贪图奢侈享受,喜欢营建宫殿,四处巡游,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使得蜀人不得安宁。当了7年皇帝后,后唐发兵攻打前蜀,王衍主动投降后唐,前蜀灭亡。后来,王衍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派人杀害,年仅28岁。

古语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这句话用在这两位蜀国后主——刘禅、王衍的身上,真是太合适了!

刘备和王建两位蜀国开国皇帝,都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只可惜两个儿子不争气,都是败家子,二世而亡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一封家书,一条家训,一种家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正能量!

看完本文,您是做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