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诸如荣耀V30系列乃至小米的红米K30系列又重新回归到侧边实体指纹方案,这是否暗示屏下指纹技术无法完全变成主流,相关技术又会因为供需关系而无法继续快速前进呢。如果屏下指纹在高成本之下无法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实质的改变,那么不妨静下心来,将有限的成本回归到诸如电池续航等、更为现实的方向。

从iPhone5s开始,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正式走向主流,并且风靡了全行业,就连一些智能生态产品也陆续跟进。随后,指纹的位置、识别方式乃至是更高级的虹膜、生物面部识别等技术接踵而至,可以说成为了业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从去年开始出现并普及的屏下指纹技术,直到2020年的今天却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除了部分厂商屡屡提出“第N代屏幕指纹”这种噱头一样的话语之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该功能其实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是的,就连全屏幕指纹目前依然无法商用。

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诸如荣耀V30系列乃至小米的红米K30系列又重新回归到侧边实体指纹方案,这是否暗示屏下指纹技术无法完全变成主流,相关技术又会因为供需关系而无法继续快速前进呢?

事实上,屏幕指纹并没有为用户带来实质的使用改变,而且对于厂商来说其相关成本也不得不做出不必要的提升。更无奈的是,当初费尽功夫的其中一个光电指纹方案,却在各种强光环境失效而变得不再实用。可以看到,就算全屏幕指纹正式商用,在高昂的成本之下,相信消费者乃至厂商都更倾向采用低成本且成熟的实体指纹或者3D结构光FACE ID方案。

笔者并非在否认技术的革新以及新技术新功能推进,只不过,好的技术在不对的时间点、不对的位置出现其实也可能变成坏事。如果屏下指纹在高成本之下无法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实质的改变,那么不妨静下心来,将有限的成本回归到诸如电池续航等、更为现实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