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古老城市总习惯先去博物馆看看。如果没有博物馆,找个文庙也行。这两个地方最能体现地方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如果表现不足,不免给人以浮躁感。就好比,一个再简单的乐队,低音是必须的。文化代表着城市的底蕴。这也是喜欢逛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的理由,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平民的奋斗。

已经不是第一次逛科举博物馆,每次来的感受都不同。科举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广博,讲述方式深入浅出,很多家长习惯带着孩子来这儿上一堂励志课,因为如今的高考与科举何其相似啊。科举制度诞生到结束有1300多年,科举产生之前,社会如何选拔人才?科举又因何被废除?这还引申出一个问题:在古代,国家是谁的?

中国周朝才从奴隶制走出来,采用分封制,国家被少部分贵族管理。到了秦,开始把土地分给能打仗的人。汉代很久不打仗,但汉武帝开始用儒家思想治国,通过举荐,任用道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然而却形成了一个士大夫集团的权力机构,最终绑架了皇帝。

东汉末年曹丕在篡汉前,颁布了“九品官人法”,这意味着士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于是立刻赢得了士大夫鼎立支持,成功登上皇位。可是转眼间司马氏又用同样方法篡位,接下来换皇帝的方法以及数个朝代的更迭方式如出一辙。社会价值观崩塌,导致魏晋南北朝的秩序一片混乱,皇权走马灯般的更迭,杀伐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

《九品官人法》促成门阀制度根深蒂固。社会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大官的后代依然是大官,小官的后代仍可以继承父业。对于国家既得利益者是天大好利。官位被门阀垄断,他们不用服役,相互间联姻,疯狂兼并土地,与庶民天然隔离。有才能的平民想在这几个朝代当官做事,最好途径是娶个贵族家的姑娘。这也很难。

梁武帝时期,候景从东魏带兵来投,武帝接纳了候景。过后候景请梁武帝给他说个媒,却被断然拒绝。在贵族心里,能耐再大也没用。墨守成规制门阀制度在梁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非常深深刻的社会矛盾。最终火药桶被候景点燃,颠覆了南梁江山。

门阀制度久了,还会滋生一大群无能之辈,阻碍国家机器正常运作。国家需要新鲜血液,平民要话语权、期待参与管理。这种大背景下,科举制度为平民打开了上升渠道。

科举产生于隋唐。这是一个北方政权,背景是关陇贵族集团。唐才经历了胡汉民族大融合,善于吸收借鉴新知识。唐建国后,一方面仍需贵族阶级维持社会经济基础,另一方在百姓中选拔官员,一次达到一种社会平衡。直至唐末,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之后,门阀制度才彻底消失。

图:进士题名碑

图:表彰匾额

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于国家来说,科举不断为国家输送新鲜血液。科举制度诞沿用了1300年后的大清晚期,中国面对来自海上的强敌,被打得节节败退。由此证明,科举制度培育出的人才没有跟上世界文明进程。一系列败仗,倒逼教育改革,向西方学习。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自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科举制度结束。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但由于日益紧缺资源,高考仍然是素人晋升的最直接途径。也不怪有很多人将高考比作科举。毕竟清华大学招生名额有限。古时常说“寒门出才子”,21世纪富家子弟也很努力。日本人把“学习”称作“勉强”的比喻很形象,凡是期待很大回报的学习,艰辛是必须的。也唯有默默奋斗,未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完善最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