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中醫核心。

胃氣是一切,如何保護胃氣,土氣,只有溫熱才能化氣,寒涼不化氣,是自然規律,所以要溫熱脾胃,胃腸道需要高溫高熱才能腐化發酵。人體需要溫熱,寒涼破壞人體恆溫。溫熱脾胃就是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

第二,陰陽。

人體陰陽就是胃氣,胃氣就是陰陽。不喫喝人爲死陰陽,無胃氣。胃氣旺則陰陽旺,胃氣衰則陰陽衰。調和胃氣就是調和陰陽。任何病就是陰陽不和,所以調和胃氣即可。胃氣就是土氣,土溫熱即可化氣,所以溫中即可,用湘中桂附理中元,白通四逆輩。胃氣旺陰陽平衡,陰平陽祕,胃氣衰竭,陰陽絕離。

第三,五行

講什麼都離不開胃氣,胃氣是核心。人體五行對五臟腑,同樣不喫不喝,五行是死五行,所以五行也是胃氣,胃氣在不同位置的叫法不同,在腎爲腎水,在心叫心火,心神,心氣,陰陽五行都爲胃氣所化,五行就是胃氣,脾胃只有溫熱才能化氣,所以白通四逆輩溫脾胃。

第四,氣血

氣與血是不可以分開,本就是胃氣,都是飲食水谷所化。氣血不可以用藥補,唯胃氣可化,脾胃爲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溫熱方可化氣血,所以溫中,用湘中桂附理中元,白通四逆輩。長期脾胃寒溼,化生氣血不足,臟腑長期虧氣虧血,則虛衰而功能低下,百病而生。當脾胃溫熱化生氣血足了,五臟六腑得養,功能恢復。所以不治病,只溫熱脾胃,而百病消。

第五,痰溼,肝鬱氣滯 淤血

有形的痰,無形痰飲。本是中焦陽虛,只有溫中才斷痰溼根。脾生痰之源,脾胃不好,水溼運化不好,陽氣虛不能蒸騰氣化。扶陽就是扶中焦之陽,脾胃之陽,五臟六腑之陽氣虛就是脾胃之陽氣虛。扶脾胃之陽,就用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

第六,先後天

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不生。腎氣再強也需要後天脾胃養,出生後,而以脾胃爲本。補腎就要健脾胃。真火是相火,都是靠胃氣養。光補腎而用補元藏精是沒用的,先天精氣融於全身,全身元氣元陽都由胃氣養,所以補腎補先天溫中即可,用湘中桂附理中丸溫熱脾胃即可補元氣。先後天是一體的,先天就是後天,後天就是先天,不可分,一榮具榮,胃氣旺則先後天都旺。旺胃氣,就溫熱脾胃用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

第七,升降

氣機條達,升降出入正常,生命就正常。脾胃是人體氣機的最大樞機,氣機的操控點在脾胃,當脾胃寒溼時,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則氣機鬱滯,上下不交通,火鬱上而熱,水鬱下而寒,上熱下寒的格局。中焦脾胃鬱堵兩頭病。同樣需要溫熱脾胃,用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

第八 陰虛陽虛

陰虛,是不存在,本都是陽虛。脾胃陽不足不化陰。陰是什麼?血,津液是陰,陰虛就是血虛,津液虛。津精氣血脈,都是五穀化而來的,就是胃氣,都是水谷之氣,所以陰虛就是胃氣不足,滋陰效果不好,而溫中反而氣機條達,蒸騰氣化,津液滿口。陽虛就是脾胃寒溼不能化氣,五臟六腑之氣皆虛,所以陰虛陽虛,都需要溫熱脾胃用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

第九,火

人體中火哪裏來?火是內生,現在中醫見病治病,見火就清。內經:今夫熱病,皆傷於寒之類也。脾胃寒溼,堵塞經脈血管,上下不通,火鬱上而熱,水鬱下而寒。這熱是鬱熱,火是虛火,人體沒有實火,爲什麼要清熱清火?反而加重其本,脾胃更寒溼。所以需要溫熱脾胃,用湘中桂附理中丸,白通四逆輩。脾胃溫熱,水升火降,氣機條達,火熱症狀自然消失。

從中醫的角度認爲,脾和胃有受納、消化和運輸的作用,把食物化生成人體需要的營養,供養全身需要。因此,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着他的生命盛衰。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

明代名醫孫文胤有一句話:“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就是說脾胃對五臟有很大的影響,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五臟六腑長期虧氣虧血,營養不足,自然會萎縮虛弱,功能低下,稍一受風寒溼等邪氣,則會生病。

五臟六腑的運行就像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圈裏,脾胃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着它們來轉。一切病都歸入到這個圓圈的運轉失常。從感冒到多年累積的重症,從急性內科症到慢性病症,如糖尿病,三高,痛風,風溼,等等,無不是脾胃虛寒,長期化生氣血不足,臟腑失養而虛衰功能失常而百病生。脾胃之氣屬於土氣,土只有溫熱才能化氣,所以溫熱脾胃,可以化生氣血氣旺血足而無病,則如內經:正氣內存,邪不可幹。中成藥中最溫熱脾胃的就是湘中桂附理中丸。

特別說明:本文旨在說明中醫理論,歡迎患者或中醫愛好者交流,傳承真中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