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我們學習過的最早的唐詩之一。在中國人記憶裏,這首詩絕對耳熟能詳。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雖然名聲大,這輩子的遭遇卻很坎坷,連死都死得很不體面。

孟浩然這個人在40歲以前毫無存在感,他當然在家裏讀書寫詩,可能在家鄉也小有名氣,但是在唐朝這個繁華帝國並不知道這個人。在那個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時代,孟浩然已經到了入土的年紀,居然還沒成名,他也着急。

想要出人頭地,當然要去京城。老孟到京城太學,由於寫得一手好詩,被王維看中,請到家裏,準備推薦給唐玄宗。誰知這天唐玄宗正好駕臨老王家,孟浩然嚇壞了,躲到牀下,生怕驚動聖駕。結果王維把他賣了,唐玄宗把孟浩然拎出來,拷問他的水平。

唐玄宗李隆基

按說老孟寫詩不成問題,誰成想,在皇帝面前,老孟的心顫抖了。心一顫抖,腦子就亂了,脫口而出就是自己的一首五言律詩《歲暮歸南山》。

這是孟浩然官場失利心情不好的時候寫的,裏面全是歸隱田園的句子,尤其是一句“不才明主棄”把皇帝惹毛了。唐玄宗當場發作:“我沒說要放棄你啊,我這不是考覈你的才能來了。你倒好,在詩裏造謠污衊我,滾。”

孟浩然當然滾蛋了,這一滾,滾了七年纔再次回到長安。這次沒碰到王維,碰到了另一個賞識他的人——襄州刺史韓朝宗。老韓讓人給孟浩然傳話,約他一起喫個飯聊一聊,好給他推薦給朝廷。

孟浩然畫像

誰知道孟浩然詩人脾氣大發作,跟朋友喝酒去,還喝得酩酊大醉,壓根不理會跟韓朝宗還有個約會。老韓當然很生氣,從此沒理孟浩然。孟浩然呢?《新唐書》上說他一點不後悔。真實心情很難說,就看他熱衷功名的樣子,應該是酒後清醒了,內心後悔,但是嘴巴硬,就是不認賬。

後來,孟浩然還是當官了。當時貶官荊州的張九齡召他到麾下,做了一個參謀。這個官只能算是張九齡私人的幕僚,還算不上朝廷命官。不過孟浩然總算過癮了。

過癮之後,老孟這輩子的故事也快到盡頭了。因爲張九齡在荊州呆了不到一年就走了,孟浩然回到老家襄陽,開始退休養老的生活。這一年他48歲。

接下來的三年,老孟澆花玩鳥,遊山玩水,喝酒喫肉,逍遙樂無邊。到了51歲,孟浩然碰到了他這輩子的催命鬼——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也是唐朝一位響噹噹的詩人,最有名的詩應該是這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既有懷古,也有英雄氣概,讀起來讓人豪氣頓生。

公元740年,王昌齡路過襄陽,想起孟浩然住在這裏。自己多年前就聽過這位大詩人的聲名,一直無緣得見。於是,趁此機會前去拜訪孟浩然。

王昌齡本人這幾年過得很不順,剛因爲一點小事,就被皇帝趕到嶺南喫荔枝。在那個蠻荒之地呆了兩年,皇帝才叫他回來繼續幹活。王昌齡一路往北走,一路遊山玩水。之前一年,他走到巴陵,專門找李白聊天。這回到襄陽,自然不想錯過孟浩然。

李白

孟浩然非常高興,他沒想到,自己一個退居二線的老同志,居然還有人屁顛屁顛上門找他,當然非常熱情地接待了王昌齡。不過,王昌齡來得很不是時候,老孟這會兒剛剛大病初癒,身體條件還很差。

按照《新唐書》記載,當時孟浩然背上長瘡,王昌齡到他家拜訪的時候,孟浩然背瘡剛好,恢復了一點行動力。看見王昌齡來了,孟浩然馬上叫人設宴擺酒,請小王大喫大喝。可能是老孟患病期間憋壞了,在酒宴上就開始放飛自我,有啥喫啥,絲毫不忌口。

第二天,小王走了,老孟又躺下了。這回是徹底不行了,沒熬幾天,孟浩然一命嗚呼,一代大詩人,因爲貪喫,沒命了。太可憐也太無厘頭了。

到底是什麼要了他的命,《新唐書》說他是“病疽背卒”,說得好像是背瘡發作引起的。背瘡能要人性命?難以置信。學者王士源編《孟浩然詩集序》對此的記載是四個字:食鮮疾動。什麼意思?喫了什麼太鮮的東西,身體扛不住去世了。

按照中醫理論,身上有毒瘡,不能喫發物。什麼是發物,我哪知道,反正海鮮河鮮之類的東西不能喫。王士源認爲孟浩然就是喫了這些東西才死的。到底是不是,誰知道呢。有人還說徐達是喫鵝肉引發背瘡發作而死呢,你信嗎?

我反正是不信這種鬼話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孟浩然是跟王昌齡喫完飯後死的,小王同學難辭其咎,嘿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