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六榕寺,其建於北宋的六榕花塔,在數百年的歲月中都是城中的最高點,稱得上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地標。不少人都知道,六榕寺的得名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但“初唐四傑”之一、大文學家王勃與六榕寺的淵源,其短暫人生中最後存世的作品就是爲寺中舍利塔題寫的碑記,卻很多人都不清楚。如今在六榕寺山門上的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 ,六榕無樹記東坡”,講述的證實王勃、蘇東坡與六榕寺的故事。

【寺名】


名不符實的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六榕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位於廣州市六榕路,相傳梁武帝蕭衍母舅曇俗法師,千里迢迢到柬埔寨求得佛祖舍利帶回廣州,廣州刺史蕭裕特地營造寶莊嚴寺迎接供奉,後改名爲長壽寺。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被貶海南奉詔北歸,途經廣州,慕名到寺內—遊。他被寺內六棵蒼勁如虯龍的榕樹所吸引,欣然揮筆題“六榕”兩字,字跡瀟灑道勁,成爲蘇東坡有名的墨寶,寺僧將其刻於石壁之上,這座寺廟自此俗稱六榕寺。1982年後重修六榕寺,就把蘇東坡的“六榕”兩字製成匾額,掛在山門之上。

【花塔】


名不符實的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名不符實的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寺內最有特色的建築是花塔,建寺之初專爲供奉佛祖舍利,故名寶嚴寺舍利塔。此塔建成後吸引了衆多遊人觀瞻:“傾都共仰,溢郭周窺,士女幾乎數里,光景動乎七重”。宋代初年,塔毀於火。宋元祐元年(1086年)重建,歷時11年才竣工。內供奉千佛像,易名爲千佛培。此後歷代都有重修,今塔牆內還砌着印有北宋銘記的塔磚。塔身原爲磚木結構,1915年因廣州地震時受到損壞,1933年整修時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但仍保存着明顯宋代建築風格。

該塔建築精巧,造型別致,通高57米,外觀八角九級,以琉璃瓦蓋檐身,塔身色彩絢麗美觀,塔頂之上有寶珠、雙龍珠、九霄盤等組成的塔剎,整座塔造型華麗,通體玲瓏剔透,宛如花柱屹立在藍天上,故俗稱“花塔”,又稱六榕塔。

【碑記】

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唐初文壇四傑之一王勃曾遊歷於此,適逢寶莊嚴寺舍利塔修葺一新,應寺僧之邀撰寫了《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記》,它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涉及當時的政治、宗教、社會和經濟的各個層面。碑文爲駢體文,對仗工整,恣意汪洋,揮灑自如。它讚美花塔:“仙楹如雨,巖披雲翳之宮,採檻臨風,似遏扶遙之路”。它談論時政:“維摩見柄,蓋申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此碑在清代已湮沒,現在又重新校勘沙刻,陳列在寺內的碑廊裏。

【六祖銅像】


名不符實的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時,寺內供奉禪宗六祖慧能,以修淨業,因此改名爲淨慧寺。現存的六祖堂內,供奉着當年以紫銅鑄造的六祖慧能銅像,高1.8米,重約一千公斤。六祖結跏趺坐於太師椅上,閉目坐禪,其容貌和神態與曲江縣南華寺慧能肉身像非常一致。


名不符實的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六榕寺內昔日的六顆大樹已了無蹤跡,而東坡先生遒勁的“六榕”二字依然懸掛于山門之上,“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榕樹的去留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六榕寺的敬仰,正如滕王閣的毀滅和重建絲毫沒有減弱人們對勝蹟的膜拜一樣,大師的背影就是一座無形的豐碑,它早已穿越時空來到我們身邊,浸潤着我們的思想,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