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真沒想到茅臺也能跌停!

文來源於第一財經、中國基金報,轉載自IPO觀察

週末,貴州茅臺披露的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僅爲2.71%,創下很長時間以來的新低。自去年初以來的6個季度裏,茅臺單季度最低增速爲去年第一季度的25.24%,也遠高於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

受業績超意外失速影響,今日貴州茅臺一字跌停,爲2013年9月初以來的首次跌停。

貴州茅臺全天跌去61.01元/股,跌幅10.00%,收盤價跌至549.09元/股。截至收盤時,還有7.8萬手大單壓在賣一位置。貴州茅臺市值大幅縮水,截至今日收盤,貴州茅臺市值已不足7000億元,僅爲6898億元,僅今天一天,貴州茅臺就跌去了768.7億元市值。

貴州茅臺的下跌,帶動了整個白酒股板塊下跌。

除了茅臺之外,今世緣、古今貢酒的A股和B股、五糧液、洋河股份、捨得酒業、水井坊、順鑫農業、老白乾、山西汾酒、口子窖等大量名酒品牌個股跌停,全天中證白酒行業指數幾近跌停,跌幅高達9.53%。

申萬白酒行業板塊共有19只個股,其中跌停個股達到12只之多,另有3只個股跌幅超過9%,1只個股跌幅超過7%。據Wind數統計顯示,僅今天,整個申萬白酒行業板塊蒸發了1370億市值。

作爲白馬股的典型,貴州茅臺股價向來堅挺,罕見的一字跌停,讓茅臺市值瞬間又蒸發了七百多億。不少股民感慨活見久,貴州茅臺一字跌停還是頭一次見。茅臺上次開盤直奔跌停,還是2013年9月2日。當時的背景是要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禁止用公款購買香菸、高檔酒和禮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週貴州茅臺股價已經經歷5連跌,周跌幅達8.94%,爲2015年8月來最大單週跌幅,一週市值縮水近800億元,而此前公司市值曾一度破萬億元。

業績不及預期

貴州茅臺昨日晚間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淨利潤爲247.3億元,同比增長23.77%;營收522.4億元,同比增長23.07%。然而,第三季度的淨利潤爲89.69億元,同比增幅僅爲2.7%。而去年同期,公司三季度營收及淨利潤增長分別高達115.8%及138.5%。

從行業對比來看,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第三季度淨利潤增速分別爲19.61%、45.49%以及21.53%,均遠高於貴州茅臺的增速。

近百家基金日浮虧超31億

此前連續的高增長,讓貴州茅臺受到全市場的追捧,逐漸成爲“股市印鈔機”,各大機構紛紛重倉持有。

統計顯示,匯金、華夏、易方達、社保等機構共計持有貴州茅臺99,458.93萬股,近百家基金共持有5,176.99萬股。按今日跌幅計算,機構持有者日浮虧約606.79億元,基金機構預計日浮虧31.58億元。

而今年以來,在股價突破800元歷史高位後,不少資金開始逐漸獲利了結。先前因看好茅臺業績而一路持有的機構,在高位獲利了結和業績變臉的雙重驅動下,出現了一致的拋售行爲。

提升消費稅引發大跌?

雖說茅臺三季報被形容“驚嚇市場”,但即使2.7%的增長速度,還是秒殺一大堆其他行業的。多數投資者認爲茅臺反映過度,也有投資者猜測,白酒板塊連連重挫,一定是出了什麼消息。

月中有傳言稱,白酒股集體下跌或與“高檔酒將提升消費稅”傳言有關。中國酒業協會對媒體明確表示,“提高白酒消費稅屬誤傳”。同時,國家稅務總局已要求各省市稅務局通知當地主要酒廠,第三、四季度消費稅可以申請緩交。

也有分析人士認爲,如果真的提高消費稅,對於淘汰落後產能,中國白酒行業的洗牌、產業結構的提升是一個推進器,對貴州茅臺的長遠發展反而是有利的。

上一次跌停

貴州茅臺的上一次跌停,發生在2013年9月2日。2013年時,茅臺集團被國家發改委以“白酒企業應當維護社會物價穩定”爲由約談並處以罰款。2011、2012年飛天茅臺最高時達要賣到2200以上一瓶,還不一定買得到。茅臺酒看似高企不下的價格直接受到了來自官方的警告。

在公務消費受到全面抑制的大背景下,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茅臺旗下的中高端產品從2013年第一季度開始全線降價,飛天茅臺更是加速下滑,每瓶降到八九百元,此前高價進貨的經銷商想盡辦法拋售。

雖然茅臺集團高層公開表示,中央治理公款消費不會影響茅臺及貴州白酒產業的發展,但白酒行業的這股“寒流”還是遏制了茅臺酒廠近幾年來高速增長的勢頭。貴州茅臺股價也從當時266元的高位,一路下跌至118元,跌幅高達56%。

當時市場認爲,茅臺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爲歷史,與目前的論調非常相似。但多數投資人仍認爲,近期貴州茅臺大跌,是因爲高估值,基本面上並無大的風險。

涅槃重生?

業內分析人士認爲,茅臺業績的回落是由於其過高的基數。此前茅臺業績連續增長,導致其業績絕對值過高,從而使其增速出現下滑。此外,雖然財報顯示茅臺酒發貨量同比回落,但提價因素及系列酒的熱銷對報表有較大貢獻。此外,毛利率同比出現提升,在剔除財務存款因素後,公司現金流靚麗。

業內認爲,與西方消費型國家的酒類消費量相比,中國酒類的消費仍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在產品轉型升級後,茅臺依然有望實現涅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