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世人皆知儒墨顯學影響深遠,但卻對墨子瞭解甚微。其實墨子出身不比孔子,孔子出身於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祖輩乃是宋國大夫,所以經常以“大夫之後”自詡,地位顯赫。但墨子出生卑微,環境鄙陋,於是始終躬耕苦讀,經營實踐,勤於工技,傳遞着“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思想。回味歷史不難發現,雖然墨子的教育思想沒有像孔子那樣系統化,但卻極具特色。他提出了許多十分深刻和精闢的論斷均爲我國古代教育史撰寫了華美的篇章,留下了璀璨的財富。

(一)主動

墨家反對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消極做法,提倡“叩則鳴,不叩亦鳴,問則答,不問則講”的”包攬“做法,主張人們能夠在遇到困惑時及時主動請教,有效地避免了聽之任之,固步自封的現象產生,彰顯出當今社會中難能可貴的“以教人爲己任”的精神,但卻忽視了啓發性以及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和心理的預備狀態。

(二)創造

孔子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迄今保存的古籍也多是由弟子口述而成。墨翟認爲這是過分保守的做法,也並利於文化的傳承。他主張“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希望藉此將優秀的文化繼承並創造。可見,如此深遠的見地和博愛的胸懷,於當時是極富創造價值的。

(三)實踐

“實踐出真知”,歷來聖賢都以此爲訓。如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對人則是“聽其言而觀其行”,但孔子所強調的主要是在道德認識約束下自身的行爲表現,要求人能夠謹言慎行,禮不逾舉,重在以知識指導實踐活動,過於片面。但墨翟認爲“合其志功而觀焉”,其中志是意志,即興趣和動機。功是勞績,與“過”相對,指效果和成就。墨子強調從動機和效果兩方面去評價人的道德行爲,重點在於“實踐”。實踐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多方面,如政治、生產、軍事和科技等。此番做法體現了墨家在思想上了不起的飛躍和突破,它既務實,又蘊含着深刻的邏輯哲理。

(四)量力

墨翟是中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這一教學方法的教育家。墨翟認爲個體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亟需量力施教。量力有兩層含義:第一,考慮學生的精力。相傳墨翟的學生在學習正業之餘還想請教如何射箭,墨翟告誡說“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反觀當代教師,墨翟還真是教育界一股清流,他重視學生的身心和體能,對“貪多求快,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嗤之以鼻。第二,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墨翟尊重學生,不盲目施教,做到了“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總而言之,墨翟爲中國古代教育教學注入了鮮活的靈魂,開闢了獨特的方向,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寶庫,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

中公講師解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