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衛生專家:準備好用減輕損失策略替代圍堵策略)

舉國上下,應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上取得共識,補齊短板

如何決策下一步疫情防控的部署

病毒還在蔓延,原來期望的拐點尚未來到,抗擊新冠疫情到了一個關鍵節點。目前來看,此次疫情與2003年的SARS、2009年的全球H1N1大流感相比,無論在破壞力還是反應度方面都已超出前兩者。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此次疫情也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挑戰和檢驗。

根據最新也是最樂觀的預計,湖北以外省份的疫情將在2月20日左右達到拐點,亦即真正意義上實現確診病例數和疑似感染人數的下降。而在武漢及其周邊地區,考慮到大量感染者未能及時收治,隧道盡頭的亮光也許要在一個月後才能出現。

然而,在目前對病毒本身尚缺乏足夠認識的情況下,這種預測本身還有較大侷限性。例如,有專家指出,疫情早期對新冠肺炎診斷的標準有誤,導致許多患者沒有確診;迄今爲止,病毒的動物源頭和中間宿主尚未最終確認;與某些機構所渲染的中藥的有效性以及大衆對新型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療效的期待相比,世衛組織認爲,目前還沒有真正找到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而疫苗的研發也是遠水不解近渴。需要指出的是,羣體免疫力的提高是拐點出現的關鍵,但目前對新冠病毒感染痊癒後是否完全免疫,還不十分確定。

當然,這樣說並不排除拐點提前到來的可能。從全國範圍看,新增疑似病例自2月5日起已連續下降,這一情況似乎暗示目前全能型政府採取的干預措施已開始起作用。在武漢及其周邊地區,通過加派醫務人員、建成方艙醫院,病人收治問題可望得到基本解決。而在全國範圍,通過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包括使用高科技手段嚴防死守,阻斷一切不必要的人員流動,二三代傳染和社區性傳染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在未來兩週,目前的圍堵病毒蔓延的政策以及避免人羣接觸的措施,仍應繼續不折不扣地執行,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仍爲上策。但與此同時也應考慮到,嚴防死守管控措施的負效應將日漸明顯。如果疫情在3月下旬後仍繼續蔓延,則不僅要考慮對經濟的影響,也要考慮民衆對現行防控措施的承受力。

事實上,病毒在流行一段時間後會有變異,目的是與宿主共存,也許傳染性會變強,但致病性會減弱。例如,武漢的一代、二代感染病人病死率很高(4%以上),但其他省份患者的病死率遠低於1%。相關學科要對病毒的特點加緊研究,政府決策要在弄清病毒變異情況、易感人羣及危重症人羣特徵的基礎上,決定下一步的防控部署。

根據疫情的變化,政府宜儘早制定方案,選擇適當時機,以減輕損失策略代替圍堵策略。一旦選擇減輕損失策略,則更多地側重於救治重症患者和高危人羣,而不再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到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上。同時要儘快採取有效措施恢復經濟,使社會生活重回正軌。這一策略對於避免有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和救治資源集中有效使用至關重要。當然,在推動此做法時要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同時要與民衆積極溝通,避免因政策調整而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通過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經歷,舉國上下應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上取得共識,補齊短板。只有這樣,一旦將來再次遇到此類重大危機,才能採取及時、透明、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把社會損失控制到最小。

王一哲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作者:黃嚴忠 責任編輯:王一哲_NA74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