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那場“一·二八”淞滬戰爭,是彰顯中國軍人氣節的雄魂之戰,也是對日本侵略軍予以沉重一擊的高歌之戰,在這場歷時30多天的戰鬥中,我中華國民革命第十九路軍致敵屢戰屢敗,爲全國的抗戰奏響了一曲昂揚且壯闊的序曲,留下了永難磨滅的歷史一頁。然而,在這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搏擊中,我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那些日子,北去的一列列火車,將結束未久的“一·二八”抗擊日軍的戰鬥信息頻頻帶往全國各地,又從祖國各地帶來了億萬國人對於抗日精銳19路軍全體將士的崇高敬意與慰問。

傍晚時分,一片片紅白相間的雲彩,將那輪仍然耀眼的太陽圍在中間,大有深情厚意似的。時值1932年春末,淞滬戰役結束後,奉命駐紮於京滬線上作休整的國民革命第19路軍某團部駐地,那位年輕的團長,因爲他此前在那場與日軍持續月餘的生死大搏殺中積勞成疾,吐血多次,此時已經臥牀半個多月,醫生鑑於此況,已私下裏悄悄將其病況報告團部其他幾位長官,說團長之軀,已然九死一生了……

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軍團長。他是一代紅色先驅。他姓王,名有德,字叔鄰(又作茹苓),生於雲南省今硯山縣平遠鎮田心村民委下轄的紅果樹村。自幼在村裏讀小學,進而分別在開遠和昆明讀初中和高中。之後,爲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他毅然離開彩雲之南,分別前往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終究磨礪出電光火石般炫目的人生華年……雖然僅僅三十五年,他就走完生命的歷程,可是因其胸懷蒼鷹大志,並積極主動投身於國內第一、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一系列的驚濤駭浪當中,並以堅定的意志和令人炫目的革命行動,將自己冶煉成爲故鄉、乃至彩雲之南浩瀚星空中爍爍閃光的紅色明星。

天低雲紅,霞光絢麗。紅色先驅王有德的帳篷裏悄無聲息,兩個護士和一個醫生面對氣息奄奄的團長,深感束手無策。這時,團部兩位長官陪同一位30多歲的雲南籍年輕男子進入帳內,此人叫李一平,是該紅色先驅王有德的故交,李先生此行,是專程從上海市內趕來看望這位摯友的。當他從軍醫口中聽到“即便華佗轉世,怕也難挽團長之韶華英年”的結論後,雙目微閉,輕聲嘆道:這是天妒英才哇……

紅色先驅王有德,1897年出生;1918~1923年,分別就讀於國立北京大學德語系和國文系,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羅章龍等當時在國內外如雷貫耳的政治與文化上的重量級人物,並深受其理念之影響,亦步亦趨,立志革命。

1919年夏初,他積極參加旨在反帝、反封建專制、進而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並在“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千古絕唱中表現突出,頗孚衆望。1920年3月,他積極參加了我國最早比較系統地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之一:“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併成爲該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0年9月,他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夏,祕密成立於北京大學校園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已發展至1915人之數,學會始設書記二人,第一位是中共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羅章龍,第二位就是這位來自雲南邊疆、名曰王有德的青年學子。1922年,由羅章龍介紹,王有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爲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

———從1921~1926年止,其五年時光之中,王有德一邊讀書,一邊在黨的領導下,前往北京豐臺地區祕密開展工人運動,並擔任由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週刊》之編輯工作;該刊前後長達五年之久;羅章龍曾親口對筆者介紹,說該《工人週刊》已經成爲大革命時期持續最久的黨刊之一。在編輯過程中,王有德爲該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26年大革命以後,王有德從北京南下廣州,與雲南同鄉曾澤生、劉傑生等人一起,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1927年底,他畢業於黃埔軍校高級班,後由李一平先生介紹到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陳銘樞部當了營長。從此,他隨部隊轉戰數省,經槍林彈雨,闖炮火硝煙。後來他在十九路軍任職,1932年初,他臨危受命,升任團長,並親率隊伍,直接參加震驚中外的、因上海“一·二八”事件引發的淞滬抗擊日軍之戰。

暮色蒼茫,清風習習。生命從此休矣。那時那刻,病入膏肓的王有德深感魂兮此番而去,定然難得還陽,大腦中總沒忘卻那一系列他苦苦追求的往事,面對好友李一平,他雖然說不出其中情愫,卻特別希望能夠親口對李一平講述,當年他被這位同志加雲南老鄉,介紹到十一軍陳銘樞部當營長後的主要故事;他想說,從1928年初春起,作爲軍人、特別是爲了實現英特納雄耐爾而立志奮鬥終身的紅色先驅,他有幸參加了由一代偉人毛澤東發起並親自領導和指揮的秋收起義,參加了在長沙抗擊反動軍閥的慘烈戰鬥,又在江漢大平原等地與反動軍閥展開過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並因戰功卓著而從營長升爲副團長、進而團長的歷程。可是,俱往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一列又一列轟鳴着的火車開過來了、又開過去了,那振聾發聵的聲響,猶如一個民族發出的最最強烈之音;與此同時,一羣又一羣的雀鳥像留戀什麼似的,它們飛出去了、又飛回來了,大有鍾情斯時斯地之意象。多天以來,隨着隊伍奉命撤至京滬鐵路線上休整並養傷的紅色先驅王有德;他因爲此前連續月餘在與日軍浴血奮戰中耗盡心力,終因醫治無效,於那一天,上蒼之巨手剛剛拉上夜幕之際,而壯志未酬,英年早逝,時年35歲。他死後不久,其部隊將他生前着戎裝、配手槍和利劍、並騎在戰馬上的一張遺照,寄回他之故土———今硯山縣平遠鎮紅果樹老宅,遺照背面有這樣幾個字:叔鄰君前方身後。這就是一代紅色英烈最基本最真實的紅色故事。

以下這首詩,是筆者於1985年5月7日,在京拜訪時任全國政協常委、北京革命歷史博物館顧問羅章龍先生之際,喜獲其大著《椿園載記》,並在其書中看到羅老爲了彰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雲南革命鬥爭中紅色傑出人物王有德、王復生、王德三革命事蹟而親書的錚錚詩句———吾黨多英烈,雲南有“三王”。加盟書記部,亢齋有容光。有德少投筆,終軍請長纓。秋暴顯身手,長沙抗敵軍。氣吞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至此,一代紅色先驅王有德的耀眼事蹟,是當永遠縈迴於彩雲之南的紅色沃土之上了。

蒼天在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