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段时间不能随时进工房。正好我提前预见到这种情况,前段时间调整计划时,本章就是以理论为主,大家也不用大惊小怪。下周能否按照更新,这就无法预测了。

本篇内容:以一个工科生的视角,从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榫卯的设计思路,争取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的应用和改进榫卯。

这不是吹牛,下面会详细解释。

正文之前先吐一下槽:

提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国人都强调这是先人的智慧,只要照做总没有错。可是,有没有人会想到:先人前面还有先人,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么这个首创者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

现在的问题是,先人智慧被过度神化,一味的崇拜,单纯的继承,这虽然不会出太大的纰漏——实际上多数时候效果还挺好,毕竟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但是,你会被禁锢在一个被称为“传统”的笼子里,永远也走不出去。

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出发点和依据,那你就继承的就是先人的方法论,这才是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底层逻辑。从此在后,当你遇到先民们没遇到,甚至想都没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就可以依据类似的方法论,用先民们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恰恰是国人所缺乏的素质之一。三戒大师在小说《官居一品》中,也反复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谋而合。

这种方法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各种榫卯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以什么为依据。通过对榫卯结构的分析,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到处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其本来面目很可能是一个物理学家、力学宗师。

这是我,一个工科生,对榫卯架构解析的一次尝试。

一、中式榫卯

中式家具榫卯,其范围及样式,主要依据是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中列举的,由他夫人手绘的85种榫卯图样,本文也以此为例。

85种,虽然听起来样式很多,但如果加上由此延伸出来的变形及改进,实际种类远不止这些。

在我看来,所有中式榫卯样式的设计,当初都应该出于两个目的,或者说是两个依据其一是解构木性,其二是传统美学。优先级是以解构木性为主,兼顾传统美学要求。

1、解构木性

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它的微观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由木纤维构成的管状集合。

木材质地疏松,易吸水,吸水以后导管会膨胀,脱水后导管会收缩,由此引起木材横向变形剧烈,严重会导致开裂。同时,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木材的强度较大,只能产生弯曲,并不会因为干湿而产生较大的伸缩。

由微观图可以看出,木材横断面就是木纤维导管横断面,该处导管系统直接暴露在外。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导管是受水份影响最大的部位。所以木材横断面的变形开裂概率要远大于其它部位。正是这个原因,料场中存储的原木,其两端都要用油漆封闭。

我们可以将其想像为一捆粘在一起的,超长超细的吸管,想像其形体可能产生的变化。这就是决定榫卯结构的主要力学依据。

我们通过实例来详细解释,榫卯是如何应对木性变化的。第一个例子:厚板拍抹头。

厚板出半榫拍抹头

一般来讲,越厚的木板,不同深度的水份得失就越不均匀,由此产生的缩涨就越不容易均衡,因此就越容易开裂变形。

如上图所示,厚板拍抹头结构中,红色箭头为木纤维方向,蓝色箭头为涨缩受力方向,如不加处理,厚板很可能会开裂变形。

就像这样

我们通过透榫拍抹头结构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由下图可以看到,厚板拍抹头榫卯的原理是:利用木材纤维长度方向上(红色箭头方向)变形弱的特点,用两个榫卯,将厚板宽度方向上(蓝色箭头方向)的变形,与纤维方向不同的抹头联系在一起,本质上实现了厚板端头纤维方向的逆转——用抹头锁定了厚板开裂的趋势,从而实现结构的总体稳固。

再举一个例子:龙凤榫薄板拼合加穿带。在下图中可以看到,通过龙凤榫拼板(蓝圈),让相邻木板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的翘曲(蓝色箭头)得到抵消。又通过采用与拼板纤维方向截然不同的穿带,用燕尾槽的方式,将木板的在宽度方向上的整体弯曲变形限制住,最终达到总体稳定。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榫卯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消除天然木性存在的弱点的。实际上,利用木质纤维纵横交错,从而相互牵制的结构很常见,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胶合板。

2、传统美学

中式家具形制分为圆展方守,讲究的是贯气圆通。最大的特点是“木不露断截”,就是说除了腿足落地处以外,家具通体看不到木材的横断面。一些更讲究的案椅,会在腿足下端加托泥,那就彻底看不到木材断面。

上图为清式带托泥有束腰圈椅,箭头指向四脚处,本来是唯四的可以看到木材横截面的部位,但因为加了托泥结构后,连这些部位也看不见断面了。

这可以说是中西榫卯最大的区别,没有之一。

因为不可以露木材的横截面,大多数中式榫卯多少都会兼顾这个要求。比较典型的如:棕角榫、闷燕尾、托子和托泥。

3、大多数中式传统榫卯都兼顾了木性解构和美学要求

实际上,只为迁就木性,或只出于美观考虑的榫卯还是少数,大多数的传统榫卯都会二者兼顾。既满足了传统美学要求,又对木性进行了提前的预判和应对。

上图为座屏风的墩座结构。它位于垂直的屏风主体与水平的底座交接处,利用是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用四个三角形墩座,将屏风可靠支撑,这是它结构力学原理。同时,为了美观,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墩座还可进行雕饰,以保持屏风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同样原理的,还有一腿三牙、角牙、霸王枨、插肩榫等,都是利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对家具结构进行的装饰性加固。

二、西式榫卯

对于西式榫卯,国内研究的不多,因此也没有形成如中式榫卯一般的系统性理论,所以我们也无法如中式榫卯一般总结出脉络。

不过,如果非要概括的话,我尝试总结其为:力学理论指导下的木材连接方式。没错,与中式榫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不同,西式榫卯充其量只是一种连接方式。

因为没有历史传承,理解容易。再加上西方庞大的业余爱好者群体,所以西式榫卯的网上资源丰富,简单易做,效果也不错,特别适合业余爱好者学习。毕竟,除了一些出于情怀目的,不惜工本的炫技行为以外,大多数的西式榫卯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学习西式榫卯,或者说是西式木工的时候,重点要放在设计和创意上,不要过于在意手法。因为但凡是对中式榫卯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对西式木工的手法产生强烈的吐槽欲望——不论这些作品能值多少钱,就手法来说,不过是一群被工具和设备惯坏了的DIY级别的业余爱好者。

但是,正是对创意和设计的看重,形成了西式木工天马行空般的思维方式,也造就了大量的世界级家具设计师。比如山姆·马洛夫和他的摇椅、汉斯·瓦格纳与他的中国椅。

瓦格纳的中国椅,是少有的中国元素与北欧包豪斯设计的结合体。它在继承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基础上,优化了结构,使之更适应现代工业体系,便于工业化量产。

而马洛夫的摇椅,则是另一个思路:它兼顾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造型、包豪斯设计风格、极致的人体工学设计等三方面内容。不要面子只要里子,螺丝钉可以用,圆木榫也可以用,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信徒 。

三、学习榫卯的方法

所有榫卯都是由两种榫卯变化而来的,一是直榫,二是燕尾榫。这个说法我忘了出自哪里,但是越想越有道理。

这两种榫卯都不算太难,所以,我们在下一课,就将燕尾榫和直榫作为实做内容。前提是局势好转,工房能进去。否则就只能更新免费章节,待以后修改更新了。

本课内容过于务虚,虽然写起来更难,但考虑到专栏务实的本质,所以设为免费章节。另外,关于直榫和燕尾榫,网上相关资料都很全,虽然原创内容,但仍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重复内容,所以可能仍会免费。

正像开篇说的那样,在目前的形势下,下周的情况委实难以判断,正在想办法如何克服。但如果下一课更新内容过于草率的话,那就说明工房无法工作,内容属于暂发,以后会进一步修改调整。


好了,今天关于榫卯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逛世界聊装修,一个痴迷于木艺的家装从业者,订阅专栏《木艺入门20讲》,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业余爱好。

另外,专栏半价优惠券还剩一些,点击专栏主页,在题目下方可以领取。领取时间截止1月13日,14日之前订阅专栏都有可以享受半价优惠。

时间不多,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哟!

谢谢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