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报复,英法联军主张直接进攻皇宫,龚橙当时在给英国人做幕僚,竭力阻止,说圆明园是皇帝偏爱居住的地方,珍宝如山,是中国菁华之所在,毁此也足以泄愤。那么关于龚橙是否给英法联军带路,成为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公襄,号孝琪、孝拱,别号半伦。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幼而好学,天资绝人,喜好收藏古籍,于藏书无所不窥,为学问浩博无涯,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好为狎邪游,比龚自珍更加风流自喜,目中无人。

名父.逆子,龚橙到底是不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龚橙画像

那么关于龚橙是否给英法联军带路,成为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孰是孰非,值得深究。

在正史中很难找到材料来说明,野史笔记小说里却众说纷纭,正反两方面都有,而持贬损态度的居多。

 民国初年出版的一本很有名气的笔记小说《新世说》中:庚申之役,英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半伦实同往,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以归,坐是益为人诟病。

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李伯元的遗著《南亭笔记》中:圆明园之役,即龚发纵指示也,以是不齿于人,晚年卒以狂死。

1907年起连载的《孽海花》中,有龚孝琪自称:“庚申之变,我辅佐威妥玛,原想推翻满清,手刃明善的儿孙,虽然不能全达目的,烧了圆明园也算尽了我做儿的一点责任。”

清末民初,《新世说》、李伯元的《南亭笔记》、《清朝野史大观》、柴小梵的《梵天庐丛录》、陈文波的《圆明园残毁考》、章太炎的《訄书》等著作中,皆称龚橙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

名父.逆子,龚橙到底是不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

与此同时,赵烈文、梁启超、孙静庵、谭献等学者又相继为龚橙辩白。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一书写到此事时,也提出过不同看法。蔡申之在《圆明园之回忆》一文中,也公开为龚橙做过辩护(《中和月刊史料选集》第一册)。

据《陈乃干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所记,为人十分正直和品德高尚的赵烈文,在他卷帙浩繁的日记里,找不到责怪龚橙的言词,相反却记了江苏巡抚丁日昌对龚橙的造谣中伤、龚橙热心关注国事、赵烈文自己多次在曾国藩面前为龚橙辩护的种种事实。不仅赵烈文日记没有写龚橙引导外国侵略者焚园一事,而且在最初的各种记载中也完全找不到根据。

首先是英法侵略者在事后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龚橙此人。

其次是清廷留在京城的大臣如恭亲王奕以及文祥、宝鋆等人上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未说到此事。

三是当时留京官僚的日记中,如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虽都详细记载了北京城里对火烧圆明园的种种传闻,却未提及龚橙引洋兵入园之事。

名父.逆子,龚橙到底是不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

那么为什么小说中会写龚橙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呢?

龚橙早年迫于生活困窘,在他人的介绍下投靠了英国人,在英国人帐下当幕僚,可能当时在英法联军中,随军来到北京。晚清时,排外仇外成为一种潮流,广大民众对“洋鬼子”恨之入骨,而对于号称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却认贼作父、为虎作伥之徒,更是痛心疾首。龚橙不仅穿洋装、坐洋车、吃洋饭、打洋腔,还热心为洋人服务,招摇过市,一点也不避嫌。所以说,他最后被人误解和被忌恨者诬陷,也就毫不奇怪了,也可能只是想找一个无辜的替罪羊。

还有一种说法,因清廷扣留英法联军谈判使节,致39人中20人死亡。为了报复,英法联军主张直接进攻皇宫,龚橙当时在给英国人做幕僚,竭力阻止,说圆明园是皇帝偏爱居住的地方,珍宝如山,是中国菁华之所在,毁此也足以泄愤。英国人听从了他的话,与法国人商定进攻圆明园,皇宫遂得以保存。在这种说法上,我觉得,当时英法联军的进攻已经不可避免,失一个圆明园和失一个皇宫,孰轻孰重,可想而知。

大家觉得龚橙是不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呢?100多年来的争议,还在进行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