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佈廳舉辦第二場新聞發佈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人社部部長張紀南、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介紹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原標題:我國將加快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

9月26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佈廳舉辦第二場新聞發佈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人社部部長張紀南、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介紹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住建部部長王蒙徽:

完善住房保障,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

住建部部長王蒙徽介紹,人民羣衆的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了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了47.3平方米。

王蒙徽介紹,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開建各種保障性住房4000多萬套,惠及了1億多住房困難的羣衆。新市民的住房困難也得到了一些緩解,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

下一步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包括健全公租房的申請、輪候、准入和退出機制,提高公租房管理服務水平。

同時,加大培育住房租賃市場,落實支持政策,加強租賃住房的供應,解決新市民等羣體的住房問題。還要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鼓勵人口流入大、房價高的城市根據自己的情況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

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解決看病難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表示,人民健康是國家昌盛和民族富強的標誌。經過70年的努力,中國人均期望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目前,全國共有醫療機構99萬個,醫務人員1231萬人,每千人口醫生數2.59人,每千人口護士數2.94人,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此外,個人醫療費用的支出佔總支出的28.6%,達到歷史上最低水平。

馬曉偉說,看病難不是找不到醫院,而是找專家難、“上協和看病難”。我國醫療資源分配存在區域、城鄉、醫院和學科之間的不平衡,進一步深化醫改就要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解決問題。要穩步推進國家區域醫學中心建設,提高各省份的醫療衛生水平,使各省份都能解決省份內的疑難問題,而不是患者都要到北上廣看病。國家衛健委已經和四個省簽署省部共建區域醫療中心的協議。

同時啓動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三甲醫院對口支援縣醫院。馬曉偉表示,我國農村醫療發展,縣醫院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縣醫院把本縣患者的病治好,農民就不需要到大城市看病。

目前我國已經有500所縣醫院達到了三級醫院的水平。馬曉偉說,提高基層醫院水平,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大病在醫院、小病在社區,就能建立整合型的醫療體系。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

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已躍上世界中上行列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70年來,中國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已經建起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陳寶生說,現在中國有各級各類學校519000多所,這是教育的主要載體;在校學生2.76億多人,這是教育的主體;各級各類專職教師1670多萬人。“我在接待外賓時談中國教育規模常常講這三個數,外賓們常常聳肩、瞪眼睛,感到驚訝。”陳寶生說。

從教育發展的質量看,中國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已經躍上世界中上行列。陳寶生介紹了4個60%,一是我國60%以上高等人才集聚在高校,二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重點科研任務60%以上由高校承擔,三是我國重點國家實驗室60%以上建在高校,四是國家科技獎60%以上是由高校獲得的。

陳寶生表示,我國有2.7億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48.2%的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此外,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一留學生生源國,世界第二留學生目的地,教育影響力不斷提升。

人社部部長張紀南:

我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社會保障安全網

人社部部長張紀南介紹,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超過9.5億人,13億人持有社保卡,我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納入保障範圍的人員越來越多。養老、工傷、失業三項保險基金累計結餘超過6.8萬億元。

“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張紀南說。

談到就業問題時,張紀南介紹,中央把穩就業放在“六穩”的首位,企業和勞動者自強不息,總體就業形勢保持穩定,這是很不容易的。今年1-8月份新增就業98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9%。

張紀南說,今年834萬高校畢業生就業保持平穩。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新的影響因素不斷增加,對就業也帶來挑戰。主要考慮是,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把就業作爲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爲區間調控的下限,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

養老服務逐步拓展到面向全體老年人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政工作在醫治戰爭創傷、穩定社會秩序、穩固新生政權、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和成就。我國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爲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了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每年保障6000萬左右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

此外,養老服務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了面向全體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醫養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體系,養老牀位達735.3萬張。

截至2019年6月底,各類養老機構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4.3萬個,超過50%的養老機構和近40%的養老牀位是社會力量舉辦的,實現了從政府爲主向政府、社會共同發展養老服務的重要轉變。

新京報記者 吳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