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爱玉,对扳指更是情有独钟。因此许多人认为扳指是清代的产物,实则不然。玉扳指,又叫玉韘,本意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发现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好一点的才会使用材质更为坚硬的。

  古人之所以那么喜爱扳指,是因为它既体现了男性骨子里的雄健和力量,又象征了儒家正统中的“射”礼。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玉扳指的意义也在悄然变化着,到明清时期,玉扳指已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品,成为佩戴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扳指的做工可分文武。武扳指传承了军队制式,不加雕琢,即使用料奢华也可实用。文扳指顾名思义,由读书人和文官佩戴。他们有更高的美学追求,在不盈数寸的面积描龙绘凤。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

  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到了清代玉韘又演变成圆筒状、无凹槽的扳指。玉扳指的制作对玉质本身要求非常高,扳指呈管状,内外平滑,形状中空,对里外的玉质一目了然,有一点点的瑕疵都能看到,这就要求它不能有脏、棉、裂等瑕疵。厚度上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籽料中能做扳指的并不多,正是有了这种“厚”,进而能达到扳指通体浑厚、稳重的感觉。

  玉扳指中玉的质地,光泽度、油润度、纯正度、老熟度等等,都要恰到好处,任何一方面有所缺陷,都彰显不出扳指本身的豪迈大气。逢时有这样一块各方面达到扳指要求的玉料,作者用以大气、精湛的雕工,赋予此料帝王之神。

  扳指形制采用坡形形制,即侧面观是梯形,一边高一边低。碗口面不是平面而是向内稍微倾斜一点的,斜面的宽度和角度会直接影响它的舒适度,这就需要打磨的时候十分精准。碗口面刻有回纹等仿古纹饰,线条流畅堪称绝伦,细品如见作者深厚匠心。

  局部留有料子的原皮,用红皮巧雕龙首样式,为整件作品奠定帝王之气。中国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中国龙文化丰富多样,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故此龙的形象也有着帝王的预示。时光荏苒,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玉扳指,它可以是沉稳庄重、儒雅风范的代表,也可以是温婉绰约、轻灵秀气的象征,它演绎的几千年指上风情,精彩绝伦。

  佩戴玉扳指,不时摩挲、盘玩,传统扳指的套筒样式,一思一韵间,不禁让人回想金戈铁马的狩猎、征战时期。内心似乎多了一些壮志慷慨的豪迈气概,复杂但又单纯的意蕴了然于此,修身养性,保有平安,避除灾难。中国玉雕大师作品,龙首扳指,新疆和田籽料,局部留红皮,真红皮无二上,皮色巧做龙头,参考白度一级以上,肉眼难见结构,打灯结构均匀,润度很好,油分十足,局部微有针棉,肉眼微见,重41.8克。

  欢迎下载藏玉App,这是一款专注于传统和田玉的移动社交交易平台,集分享、交流、科普、买卖于一身。这里汇聚了玉雕名家、收藏名家、资深玉友以及众多和田玉爱好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