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禁火法令十分嚴格,民間掃墓時不敢用火焚燒紙錢, 掛紙於墳丘間的風俗,大概起於此時。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民族祭祀祖先,謁墳掃墓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的形成有一段曲折的過程。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清明節風俗的形成

秦漢以前,中國早有祭祖、掃墓的風俗。到漢代,拜掃祖墓之風更 加盛行。漢光武當上皇帝,還下令從徵諸將,回鄉裏拜掃祖墓,以榮顯先人。但漢代人掃墓,還沒有固定的日期。不知從何時起,民間掃墓約定俗成於寒食節。到唐 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四月,因爲“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 相傳,浸以成俗”,乾脆立下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舊唐書·玄宗紀》)寒食起源於古代禁火的風俗,到這時,又增加了 掃墓的民俗內容。唐人有不少詩文就寫到寒食掃墓的風俗。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寒食節時間,在清明之前一二日。唐代寒食禁火,到清明遂有朝廷給羣臣賜新火的慣例,也屢見唐人詩文描寫。清明成爲一個節日,大約與此有關。宋代仍然保留寒食、清明兩個節日,冬至後一百五日爲寒食,寒食後二日爲清明。但宋人掃墓,主要在清明節進行。元代以後,寒食與清明兩個節日已經混 合爲一個,並且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爲清明節。

潮汕舊日清明風俗,乾隆《南澳縣誌》記載最詳:

清明日,人家展謁墳墓,輿步壺漿,或掛紙,或祭掃,絡繹郊原,祭畢 ,藉草銜杯,遞爲酬勸,薄暮乃歸。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這裏所記的節日活動,實際上包括祭掃祖墓和踏青遊春兩個內容。 掃墓,潮汕人又稱“掛紙”或“上墳”。謂之“掛紙”,是因爲清明掃墓時,松楸丘隴間到處都懸掛着紙錢(乾隆《揭陽縣誌》)。用紙代錢帛以祭死者,或者與佛教有關,唐高宗時,潮州刺史唐臨的《冥報記》就寫到這種做法。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禁火法令十分嚴格,民間掃墓時不敢用火焚燒紙錢, 掛紙於墳丘間的風俗,大概起於此時。“上墳”的別稱,元代已經有了。元雜劇《殺狗勸夫》第一折裏,孫蟲兒就有這樣一句賓白:“小生孫蟲兒,將着這一分紙,一瓶兒酒,今日是一百五日清明節令,上墳去咱。”

清明踏青的風俗宋代已經形成。《東京夢華錄》寫汴京士民清明節出郊掃墓,“四野如市,往 往於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 勸酬。”明代,南方這種習俗更爲常見。謝肇淛《伍雜俎》就說:“南人借祭墓爲踏青遊戲之具,紙錢未灰,烏履相望,日暮,幡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這段描寫 與上引《南澳縣誌》何其相似。原來,明代中期以後,宗族制度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掃墓也成爲敬宗以睦族的手段。 同樣,帶有娛樂聯誼性質的踏青春遊活動也可以促進家庭以至宗族之間的和睦團結。於是,在清明掃墓的同時踏青春遊,就不足爲怪了。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於郊野是常見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普寧縣誌》),山林間,充滿喧鬧歡樂。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潮汕地區,清明喫薄餅的習俗,也有些特色。古俗,立春日食春餅,只有閩粵之間漳潮是在清明喫春餅。這種習俗的起因,在漳州有一個傳 說:清初,鄭成功攻漳州,守城而死者無棺可斂,只能用草蓆捲了下葬。後來,清明就用卷薄餅來祭拜他們,以示紀念。民間遂有清明喫薄餅的習俗。潮汕並無此 說,是否爲信史,實在不可確知,但不妨姑妄聽之。潮汕的薄餅,有鹹甜兩種。先用面烙成薄餅皮,鹹的,以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爲餡,與別處大同小 異;甜的,以“糖蔥”爲餡,只是本地風光。糖蔥,又名蔥糖,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雪白松脆,入口即化,在明代已是潮州名產。

郭子章《潮中雜紀》有“蔥糖”條,說: 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

那麼,也許潮州在明代就已經有了清明節喫糖蔥薄餅的風俗。

除了上述,民間記載的還有:

1

喫潤餅

清明喫潤餅,在潮汕、福建和臺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喫潤餅,皮好不好很重要。潤餅皮是“擦”出來的:用小麥粉和水攪打成麪糰,抓一團面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輕輕一拭,幾秒鐘後,麪糊就變成薄如紙的餅皮,閩南人管這個叫“擦潤餅”。

攤開薄薄的潤餅皮,鋪上胡蘿蔔絲、豆芽、海蠣煎、荷蘭豆、豆乾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棗,一道潤餅菜便成了。

潤餅內豐富的餡料、糖粉、花生粉參雜後,一個潤餅熱量高達500卡,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尤其對血糖疾病患者負擔更大。所以,潤餅內餡可選擇蔬菜、雞胸肉或 低脂瘦肉、豆乾絲、蛋皮或滷蛋、花生碎粒及代糖,材料的烹調方式可以少油炒及川燙方式處理,一卷熱量僅350大卡,美味不減分,更安心。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2:

蒸樸籽粿

清明節,潮汕人喜歡做樸籽粿、鼠殼粿、紅殼桃粿、酵粿等粿品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辛勞。樸籽粿的來源與潮汕當地的樹有關,這種樹叫樸籽樹(又 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爲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粿製作工序並不複雜,但卻處處考究:需將採摘下的樸籽樹葉和青樸籽清洗乾淨,用石磨或石臼搗爛,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狀,與適量的糖、水及發酵粉混合均 勻,裝入特製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蒸熟後的樸籽粿裹着一層青綠色,冒着熱氣,入口鬆軟香甜,還有一股粕籽樹葉特有的草藥香味。

喫潤餅、蒸樸籽粿、插柳,這些潮汕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鬆軟香甜

3: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古籍《清嘉錄》雲: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潮汕農諺有:“楊柳青,而濛濛;楊柳千,晴了天”、“插柳掛青,福降農家”和“檐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表達了世人祈望風調雨順,田增產人增壽,依戀清明插柳,祝福康寧益壽、五穀豐登之情懷。

這個習俗是爲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爲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