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在发出“诗酒趁年华”这样的感慨之后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感悟。苏轼这种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也反映到他的许多作品里,就在这年的中秋,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清明感悟:诗酒趁年华,活在当下!

01

清明和端午、中秋、春节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可见其所占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清明节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这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因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节日,节日气氛中就难免夹杂着一丝凄清和悲伤。加上清明时节,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是春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的时候,大家触景生情,感觉这雨就像是自己痛惜亲人离去流的眼泪一样格外让人辛酸断肠。

写清明的诗词大多带点思念亲人的悲伤,读来难免令人黯然神伤。但苏轼有一首写在清明的词却写得相当洒脱超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认知和感悟。

苏轼清明感悟:诗酒趁年华,活在当下!

02

公元1076年的清明,40岁的苏轼登上了位于山东密州城北的超然台。这座观景台苏轼去年刚刚令人整修过,在这里可以鸟瞰密州全城景貌。

密州的春天很美,碧绿的柳丝在微风中轻柔地摇摆着,她修长的身姿柔软而轻盈,在风中舞出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柔,有蒙蒙的细雨轻轻飘落在苏轼的睫毛上,温柔地迷离了他的眼。苏轼轻轻眨了眨眼睛,视线一下子就清晰开阔起来。

站在超然台上,苏轼极目眺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只见密州城浸润在一片春色烟雨里,那碧波荡漾的池水啊,那沐浴在春雨里的满城春花啊,分明就是故乡的模样……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原本压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畅开朗起来。

人生在世,长吁短叹悲春伤秋的最是无聊!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我想了也飞不回去。过去的事,说得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大丈夫就应该拿得起放得下!趁着这大好年华,品新茶饮美酒,写诗作画,岂不快哉!

想到这里,诗人禁不住诗兴大发,才思如涌,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清明感悟:诗酒趁年华,活在当下!

03

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就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展示了自己的过人才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断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日后果然不出欧阳修所料,苏轼成为北宋文坛星空里最熠熠生辉的一颗巨星,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成就非凡。

少年得志的苏轼,生性率真,虽宦海沉浮多年却始终没像前辈们一样成为官场老油子。

1071年,对政治始终抱有天真幻想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触怒了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御史谢景在王安石的授意下抓住苏轼的“小辫子”想要搞倒他。没有多少政治斗争经验的苏轼只能无奈的主动请求出京来暂避锋芒。

一纸调令让苏轼远离了政治中心,在杭州待了三年后,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的秋天,苏轼被调到了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

第二年八月,苏轼命人重修了城北的一座观景旧台,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是一个大才子)当时也在山东任职。弟弟自然了解哥哥,苏辙就把这座观景台命名为“超然”,名字取自《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有劝哥哥“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意思吧。

苏轼清明感悟:诗酒趁年华,活在当下!

04

苏轼刚到密州的时候,因远离故乡和亲人感到十分孤寂苦闷,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首著名的掉念亡妻的词。

这时候的他虽然也发出了“无处话凄凉”这样的自怨自艾,但他对朝廷还是抱着幻想的。他希望宋神宗有一天能派人来召回自己,所以他发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样傻傻的问询。那时的他还有一腔热血,还憧憬着有一天能报效国家,实现自己“西北望,射天狼”的人生理想。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子在一天天流逝,转眼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成了一个仕途失意的中年大叔。

大叔离开京城已经整整五年,他苦苦盼望的“冯唐”渺无踪影,一腔热血渐渐变冷,在无数次的伤心失望之后,生性洒脱的苏轼也慢慢想明白了:人生在世,功名利绿都是过眼烟云。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诗酒趁年华”,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苏轼这种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也反映到他的许多作品里,就在这年的中秋,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在发出“诗酒趁年华”这样的感慨之后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感悟。从那之后,苏轼应该彻底参透了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变得更为超然。

苏轼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在随后的多次官场沉浮中宠辱不惊,从容面对。在他65岁那年,颠沛流离了后半生的苏轼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这位文学天才以自己绝对的实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

本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感谢您的支持!如果你喜欢小谢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欢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故事和心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