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應該有必要嚴肅地把這件事單獨拎出來說說看。

事情的起因是,這幾天忽然有不少朋友問我,櫻老師,如何評價李榮浩的《年少有爲》?

然後給我發了這個圖:

這一溜從詞曲編,到樂器演奏、和聲編錄、甚至到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工程師,都特麼是李榮浩?

從營銷手法來看,圍繞李榮浩新專輯的這一波,很穩。你對音樂的描述,是很抽象的,且門檻太高。但是,“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從李榮浩的全能音樂人身份切入,雖然並沒有提到這作品質量如何,卻很利於傳播,且至少從姿勢分上,滿分。

其後,李榮浩本人則如此傲嬌回應:

也算是默認了網友們這一讚譽。

慢着,問題來了。

李榮浩這“一人一隊伍”,One-Man Band,裏面混入了奇怪的東西。

打開QQ音樂,歌詞裏的完整製作名單。

和營銷號發的相比,不同之處在於:

1,營銷號把鼓、絃樂給省去了。爲了展現整齊劃一的李榮浩李榮浩李榮浩,鼓手不見了,國際首席愛樂樂團也不見了。留下一個“絃樂編寫”,讓不明真相的羣衆,乍一眼看着以爲絃樂也是李榮浩自己拉的呢。

2,營銷號把後面的母帶工程師、周天澈老師及周天澈老師自己的母帶棚給刪掉了。

那麼,李榮浩打的“母帶後期製作人”是什麼鬼??

爲了幫助大家瞭解,我先說說一首歌到錄音室裏是要怎麼工作的。

通常一首歌,我們會有詞曲demo,並進行簡單的架構編曲,把歌曲框架給搭出來。視乎demo的完成度,一種做法是把所有正式編曲完成、所有吉他、貝斯、鼓錄完,再錄人聲(如五月天,因爲阿信寫詞太慢了……);另一種做法,則是把調、節奏定下來的demo,就這麼做伴奏帶,把人聲也錄了,編曲再慢慢調整;當然還有別的詞曲創作步驟,尤其是電子化的世界,再此略下不表。

接下來的工作,則是漫長且相當耗費體力的後期工作,人聲得挨個挨個修(再說一次,修音不可恥,這是唱片工業必須經過的一道生產鏈條環節),各軌道的EQ平衡、混響、壓縮——對,這三者就是混音的基礎。最後一道,則是送去母帶工程師那兒,母帶工程師會把混好的音軌,用更挑剔的方式,調整其響度(通過限制器等方式,讓音樂聽起來更“響亮”)、客觀度(即在不同的播放設備聽起來都像個樣子)、整體性(每首歌的感覺都要平衡,不要打架),等等,最終完成可用作商業發行的錄音作品。

我通常會用做菜的方式去跟大家舉例:

詞、曲,就是食物的原材料。壽司之神說了,百分之90%的成敗都是原料決定的。詞曲的牛逼基本決定了這首歌的牛逼程度,像披頭四的歌半個世紀了你怎麼唱怎麼編都好聽。

編曲,是食物的烹調方式。你想煮一個電子,還是想做一個不插電民謠,還是搞成朋克火鍋,隨你。

混音,是醬料。爲了展現這道菜的風味,在烹飪的時候,會下料酒,下鹽,各種醬料。在保證詞曲風味的同時,也不讓這菜寡淡,混音就是幹這件事。

母帶,最後的一環,就是食物的裝碟,擺盤。一般我們家常菜無所謂了,但在大廚眼裏,白斬雞就是要一隻雞的樣子呈現給你,法式美食就是要擺成那個樣兒纔好看。

於是,在整個錄音製作環節裏,我們大概可以分成兩種身份。一種是創作性的,詞曲作者,演唱者,樂手,編曲人,他們更偏向藝術家,稱之爲artist;另外一種,則是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工程師,他們除了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還要根據各種可視化的音頻操作,去用理性的方法,對音樂進行處理(別忘了,音樂本質上是頻率的震動),他們被稱之爲engineer,工程師。

對於李榮浩來說,他一直因artist的身份被大家所熟知。除了詞曲創作之外,他本身的吉他演奏技巧也非常了得,在一線歌手裏面,能把John Mayer彈的這麼好的人,真的不多。此前李榮浩在金曲獎的表演裏,表演了伍佰的《樹枝枯鳥》,那一段吉他,我也嚇了一跳,李榮浩老師對布魯斯的理解,是ok的。這也難怪他能夠在基於Band Sound的基礎上,打造出別具一格的都市情歌,如《李白》、《模特》等等。

但是,李榮浩老師也是一個engineer,這個我確實開了眼界了。

先說錄音師。

自己給自己當錄音師,也不是不行。許多獨立音樂人就是這麼做的——在他們做demo的時候。但要在錄音棚裏面,自己給自己錄音……

大家要知道,所謂的錄音棚,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錄音室(人聲錄音室、樂器錄音室)和控制室。他們之前是獨立的,或是通過玻璃或監控設備觀察,裏面的人說話,必須通過麥克風和控制室取得聯繫——廢話,不然這隔音白做了?而錄音師要跟裏面錄音的那位溝通,則要對着控制檯按一下talk鍵,不然就算我在控制室睡覺打呼嚕震天了,裏面都不知道的。

在網上隨便找的錄音棚的平面圖:

總之,錄音師在錄音過程裏絕大部分工作的場所是在控制室。而歌手本人錄製人聲、演奏吉他的地方,是在錄音室。如下圖,左側爲錄音師在控制室裏透過玻璃觀察歌手的狀態,右側爲歌手在錄音室裏的側拍。

且因爲錄音時是一小段一小段進行的,所以錄音師可不是按一下rec鍵就可以的事情。下圖爲以前我在1931錄音棚時的錄音師/混音師,俊哥。

反正我是不太知道李榮浩是怎麼自己給自己錄音的。

不過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李榮浩老師用的是Pro Tools Control for iPad/iPhone,用手機直接控制錄音,或者有更多我不瞭解的黑科技。我是辣雞。

再說混音。

李榮浩老師自己包辦混音,從技術上來說是沒問題的。這時候,混音師只需要坐在控制室裏,對着電腦操作即可。

唯一的問題,是混音真是個體力活兒。一首歌快的整個幾天,慢的一週。當然李榮浩老師說自己只是花了一點電費,也沒問題。現在他有了自己的“一樣錄音棚”,不收棚時,沒有額外支出,挺好。

(注:除李榮浩之外,像許嵩老師、方大同老師等,也希望自己窩在棚裏搞混音。)

最讓我不能理解的,就是母帶這個環節。

在製作名單裏,李榮浩老師打上了的是“母帶後期製作人”這麼一個title。

當我提出質疑的時候,還有熱情網友給我科普了:

我覺得自己這麼多年是白活了,第一次聽說“母帶後期製作人”這個title呢。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劉洲老師。之前在圈內,劉洲老師把編曲的活兒以1000塊一首發給他的小弟們,最後只寫自己名字,這事兒被大家傳爲美談後,劉洲老師再接再厲,於《中國有嘻哈》裏,推出了“定位製作人”這一全新的title(只有Gai爺真正受益匪淺,被其重新定位成功,這是廢話不提)。根據可靠消息,劉洲依然啥也不幹,節目的所有編曲都是由底下的小弟們完成,但其開創新命名的“定位製作人”卻讓我們受益匪淺。後來,當我在微信羣裏發了一個定位,告訴老師們我們今天在哪兒錄音時,老師們就說:

“GPS定位製作人:鄒小櫻。”

而李榮浩老師,又開創新地搞了一個“母帶後期製作人”。

哥,給母帶/混音的reference,這不是歌曲製作人該做的活兒嗎?是不是給母帶工程師周天澈老師回一個郵件、回一個微信,說自己一點意見,那就叫做“母帶後期製作人”了?難道一個製作人的帽子還不夠大,裏頭還要再戴一頂“母帶後期製作人”的帽子?

這樣的話,鄒小櫻除了是“GPS定位製作人”之外,同樣也是“母帶後期製作人了”。

畢竟,我也對混音師/母帶工程師說過:

我不知道對於李榮浩老師這樣早已證明過自己的音樂人來說,圖這樣一個虛名有什麼好處。如果是營銷的話,這確實是成功的營銷,但這是一個傷害了幕後工作者、且誤導了許多熱愛音樂、但卻不太曉得音樂製作常識的聽衆的做法。我的一位工程師朋友昨天看了之後,在微信上瘋狂吐槽如下:

是的。

只要你跟我說了一句:我要一首快歌!你就是“作曲製作人”;

只要你跟我說了一句:我要一首勵志的歌!你就是“作詞製作人”;

只要你跟我說了一句:我要一首電子!你就是“編曲製作人”;

只要你跟我說了一句:低音再多一點!你就是“混音製作人”;

只要你跟我說了一句:再大聲一點!你就是“母帶後期製作人”。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一個人就是一家子製作人。

你們全家都是製作人。

恭喜你們。

音樂自媒體“亂彈山”

萬馬齊喑的亂世裏,

透過音樂,

我們記錄當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