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专栏】

“教书者”自己应是读书人

原创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

用了较长的时间,大致看完杨斌老师的这部《写在讲台边上》(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他何以能心无旁骛地沉潜于他的世界。本书有相当篇幅是杨斌老师围绕个人阅读和编著的述说,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在。我读过杨斌老师编选的几本书,了解他关注的问题,而如他所言,他在编著过程中所获得的愉快,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到的。

合格的教师总是把思考和学习当作自由呼吸,杨斌老师就是这样不倦地研究问题的。此前我对他的了解,是基于他从不人云亦云,总能依据基本规律和常识去思考和判断,对教育界一些现象和问题保持独有的敏感。读他的著述,很敬佩他的识见。

敬畏常识让杨斌老师有使命感,把教学和研究问题当作一种文化责任。教师是古老的职业,教学也并不神秘。教育界本当比较安静,只要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教师遵守教育常识,有自觉的学习意识,提高专业素养,教学也就不至于那样艰深,教师也不至于那样辛劳。

“教书者”自己是读书人,教书的同时也和学生一样读书,这是职业特征,也应当是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的读书纯粹是个人的事,是“为自己的阅读”。我看杨斌老师的读书,凭的就是个人趣味,乐此不疲,他对蔡元培、叶圣陶诸贤的研究,对宗白华的重新认识,与李泽厚的对话访谈,完全是由着读书的兴味,而他在这样的阅读中,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认知。

这里特别想说说杨斌老师的叶圣陶研究。从他选编叶圣陶著述的眼光和相关研究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前辈教育家开创性的工作有足够的认识,他的研究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学需求。近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叶圣陶一辈学者那里,就有了明确的阐述。杨斌老师以他安静的阅读为自己打底子的同时,视野所及,上溯百年语文教育史和美育教育史。他不遗余力地介绍叶圣陶诸贤的教育思想,做有益公众的普及工作。

他几乎带着宗教般的激情,同时带着理性的思考,对当下的浮躁之风给以冷峻的批判。他在书中所言“走出学科”,意在于学科教学中追寻更高的教育境界,而不愿纠缠于学科内部的争论。其实,只要我们冷静思考,就可以发现,学科内部长期解决不了的矛盾,往往不是学科内部乃至教育范畴的问题,思考者只有拓展视野,在更高层面深刻思考,才有可能辨清教育所面临的难题。研究学科教育史,了解一百多年来基础教育发生过什么、有过什么样的主张、教育家的思考以及他们的成就,庶几能弄清职业责任,不闹笑话,做成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之所以推崇杨斌老师的安静,乃是因为这一二十年来教育界虽然风起云涌,鼓角动地,但并未见多大的进步,往往是“进一步退两步”,甚至如鲁迅说的“改革一两,反动十斤”(鲁迅《习惯与改革》)。诸如应试教育如此强势而花样翻新,小学教育麻烦层出不穷,是三十年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在乱象丛生的局面下,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保持着清醒,这就不能不靠他们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素养了。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抑或是正常的职业状态,唯一的办法,也许只能是读自己的书,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之为精神支柱。杨斌老师对美育的探究,即是最好的证明。在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美育的存在价值的情况下,杨斌老师已经在潜心钻研这个大问题了。我能想象杨斌老师在探索路上的寂寞和孤独。学校教育必须有高贵的精神追求,有美的熏陶,没有精神的成长,教育则不存在。

从本书可以大致看出杨斌老师的美学追求之路——从苏北平原的灌河边,到古城苏州,由讴歌故乡的青年,成长为沉静的思想者。一个人的探寻,一个人的独步。这样的存在,给立于讲台上的教师以重要的启示。我感到,如果教师能超越职业需求,醉心于某方面的研究,必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杨斌老师对李泽厚的研究,如痴如醉,三十多年持续未绝,在润泽了个人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教育教学智慧。

杨斌老师曾说,他主张“只做不说”或“先做后说”的原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踏踏实实教书、读书,扎扎实实研究问题的教师。教师沉潜于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这种乐境,大约再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的了。

[本文首发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2日10版,系吴非老师为源创图书《写在讲台边上》(杨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的序]

作者简介: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延伸阅读:

吴非:新一代堂·吉诃德式教师

吴非:如果多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

吴非:不要称学生为“孩子”

吴非:“精批细改”未必有效

吴非:学校,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

吴非: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吴非:“前方”究竟在何方?

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孩子读书“不能错过季节”

基础教育:要“人”,还是要“才”?

培养良好习惯要有正确的价值追求

做作业与阅读没有好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吴非: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

老师好好学习  学生天天向上

教育要培养好习惯

教师也需要“非专业阅读”

怎样做好初中生家长?她的演讲让万千父母豁然开朗

“要对所有的学生都好”

人民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