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体育的力量

2月8日,中国女篮队员在球鞋上书写“武汉加油”字样。新华社发(普雷德拉格·米洛萨夫列维奇摄)

永远不要低估体育的力量

2月10日,中国女足球迷在场边加油助威。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元宵节之夜,两支中国代表队上了热搜,次日又双双亮相新闻联播。

一支是中国女篮。姑娘们在一场难以置信的比赛中,惊险击败世界第三西班牙队,提前一轮拿到了东京奥运会入场券。这是中国“三大球”第二张奥运会入场券。

另一支是中国花样滑冰队,代表人物是双人滑选手隋文静、韩聪。当天晚上拿到四大洲赛冠军后,隋文静在搭档的默契配合下,与现场韩国观众进行了互动,以流利的英语请求观众和他们一起齐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他们的请求理所当然得到了观众的积极配合,场面让人动容。

对于体育迷来说,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许多网友说,这是2020年过得最开心的一天。

美好和开心,当然不只是因为胜利属于中国。

老实讲,中国女篮拿到奥运入场券,当属意料之中,在四支球队中占据前三,任务并不难完成,但姑娘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取胜欲望、战斗精神,却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击败世界第三,绝对是信念和意志力的胜利。球迷们说中国女篮是“女排精神附体”,并无夸张。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那就是使命,就是信念!”这是中国女篮心理医生黄菁赛前的一席慷慨之词,而随后在助理教练贾楠带领下,女篮姑娘们的自我加油打气更是让人血脉喷张,“球场如战场,上场就得拼和抢,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是谁?”“中国女篮”“为了谁?”“祖国。”

这后来被媒体称为中国女篮的“硬核”加油。在众所周知的疫情之下,这样硬气的拼搏和胜利,的确具有一种非同凡响的精神力量。

祖国,从来不是抽象的,体育,从不是一座孤岛。因此,说中国女篮的胜利,献给武汉,献给中国,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也相信,正在专心抗疫的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女篮带来的力量。

隋文静和韩聪同样带给了人们这样的力量。他们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素质和境界,体育人应有的担当。

与祖国同在,这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无关种族,亦可以跨越时间和国界。“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来自中国年轻人这份沉甸甸的善意和爱心,相信韩国观众也一定能感同身受。

毋庸讳言,2020年这个刚刚启程的春天,对于中国人来说难言美好。疫情之下,国内几乎所有的赛事都宣告停摆,许多球队(包括中国女篮和中国女足)的主场之利,都打了水漂,有些项目的运动员还因此无法拿到出国比赛的签证。

但正所谓逆境是最好的学校,苦难也常常伴随着力量,中国运动员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却打出了多年难得一遇的好比赛,展示了永不放弃、全力争胜的体育精神,给逆境中的国民带来了欢乐,鼓舞了大家同心抗疫的士气。

这,就是体育的激励功能;这,就是体育的力量。

永远也不要低估体育的力量。

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澎湃活力,有一部分至少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带来的,我们当然更不会忘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因何而起,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给北京和国家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当代社会每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从未缺席,且经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眼下的防疫抗疫之战,体育人的发声和行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为数众多的体育人慷慨解囊,为疫区捐款捐物。承办了军运会的武汉诸多体育场馆,秒变为方舱医院,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体育给予一个城市的馈赠,远不止于留下一座座运动设施。

当年,顾拜旦在著名的《体育颂》中,把体育誉为“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而在今天的疫情之下,体育也一定还是那道清晰可见的晨曦,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照亮我们通向胜利的道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