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旗渠故事】一民工正在吃饭时,突然,一块石头飞过来,不偏不倚,把饭碗砸得粉碎……

新闻梗概

郭文龙,东姚镇辛村人,今年92岁,是一名1946年入党的建国前老党员。当我们请老人讲讲当年修渠时的故事时,老人的眼圈突然湿润了,几滴泪珠滚落下来。“我在工地上一直担任连长,辛村连一直是工地上的‘红旗连’,从来没有落过后。”稳了稳情绪,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老炮崩塌半座山

辛村民工连移师山西后,施工地点是一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头,山下是湍急的河水,施工难度非常大。

郭文龙说,一开始东姚分指挥部一个姓秦的领导愁得没法子,不知怎么干才好。后来,姓秦的调走了,又来了一个绰号刘老二的领导,抓工作很硬。

“那个地方土质很硬,白土掺着石头,一镐子下去只能有个白点儿,施工进度很慢。”郭文龙慢慢地说。

后来,他们集思广益,决定掏一个老炮眼。数十个人不停地施工,炮眼一寸一寸地掘进。最后,这个炮眼装进了3000斤炸药和1500斤食盐。

郭文龙和本村的王春明负责点炮。想起那天点炮的情景,郭文龙至今还心有余悸。

“王春明点燃导火索后,不小心跌倒在地。但是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大声喊我快跑。我离他十几米远,在山头的上面。我怎么能不管他的死活,我告诉他别慌,爬起来快上来。等他爬上山来,我们两人一起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十几分钟后,一股冲天的黑烟冒了起来,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大地也震颤了一下。

这老炮的威力真是太大了!半个山头瞬间就塌了下去。横在辛村人面前的“拦路虎”终于被除掉了,施工速度快速推进。

说起这些,郭文龙一脸自豪。

辛村连大战老虎嘴

郭文龙回忆,大概是1960年10月份左右,辛村连的工地移到了林县地界,也就是现在的青年洞附近一个叫杏树沟的地方。

“我们用一天时间,就走了三个省,从山西到河南又到河北。”郭文龙诙谐地说。

郭文龙介绍,当时,辛村连的住地在漳河北岸,河北省涉县张家头村西地。一吹点炮号子,河北岸上的民工都要跑到山下找地方躲起来。

有一次,民工们正在吃饭时,一块石头从漳河南岸飞了过来,不偏不倚,正好砸中了本村一个叫郭王锁的饭碗。郭王锁的饭碗被砸得粉碎,人没坏事,手也没砸着,真是好悬哪!

郭文龙说:“我们村施工的地方叫老虎嘴,听听名字就知道有多险。施工时,人必须先从杏树沟爬上山顶,把铁锹砸进石头里,缠上绳子,把民工慢慢放到半空中。民工们两个人一组,腰系绳索在空中打钎。先打好一个平面,有了着脚的地方后,两人再打炮眼。民工们硬是从悬崖绝壁上劈出了渠面,可真是不容易。”

他眯着眼,不时比划着,慢慢地叙说着往事。

给儿子起名“引兴”

郭文龙的四儿子叫郭引兴,也和红旗渠有关。

郭引兴1959年腊月出生。1960年正月十五,郭文龙就带人上了修渠工地。由于走得仓促,没有顾得上给四儿子起名字。

其他民工几个月一轮换,可郭文龙是大队长,不便轮换。

“咱是干部,熟悉工地情况,公社领导不让我回去。所以,我就一直待在修渠工地上,直到1960年11月份百日休整的时候才回到家。家里多次让村里赶汽马车的往工地上捎信,让我给四儿子起个名字。”郭文龙说。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郭文龙白天上工,夜里躺在炕上苦苦思索。

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现在林县正在搞引漳入林工程,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有了水,林县将不再受缺水之苦,粮食就会增产,老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老大叫明伏,老二叫明兴,老三叫朝兴,老四就叫引兴吧。

于是,郭文龙四儿子的名字就和修红旗渠有了联系,也有了一层特殊的纪念意义。

后来,郭文龙还带人参与修建了红旗渠一干渠工程。

郭文龙在村里当干部30多年,以自己的一身正气赢得了村民的认可。现在,他经常教育自己当村干部的四儿子,要多给老百姓干点实事,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李俊生/摄影

编   辑 | 张振海

编   审 | 陈广红

林州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