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受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一種全新的機鑄金屬幣流通於世,不同時期的機鑄幣也被賦予了完全不一樣的歷史含義。大清銀幣便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機鑄幣,其以其精美的外觀、高超的鑄造工藝,成爲其中很是耀眼的機鑄幣,獨特的歷史價值俘虜了一大片藏家的心,又因存世量極爲稀少,導致價格一路狂飆,極具收藏價值。

宣統年造大清銀幣伍角銀幣 145萬 直徑3.3cm 重13.3g

宣統元寶是清朝貨幣名,是宣統年間發行的宣統年號銀圓。宣統三年定大清銀幣爲前清之正式國幣,原期辛亥十月發行。尚未發行,武昌事起,國體忽變。藏品徵集198,202,232,01。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圓曲須龍 149.5萬

“曲須龍”,也就是最終選用的“國幣”—大清宣三,喬治親自設計並雕刻。目前“曲須龍”除了普通、有點、簽字外,並無在字體、圖案上的變化,因此可以認爲,“曲須龍”的字面和龍面,均爲喬治親自設計及敲定,他的簽名也在簽字版上兩面都出現過。

曾委託滙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爲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96%--97%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96%--96%.7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三種,均減配96%--96.4%足銀。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版壹圓樣幣 300萬

“反龍”的說法是因爲“曲須龍”的國幣身份確立,二者在龍身的朝向上是相反的,因此得名。“反龍”從龍頭、龍身到龍尾呈逆時針方向,而且龍尾是隱現於雲朵之中,是大清宣三系列中唯一一枚“見首不見尾”的樣幣。在版別上,也是根據正面左側花枝邊葉經脈的不同,分爲陰葉版和陽葉版。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鬚龍”壹圓銀幣樣幣 240萬

龍面的兩個龍鬚較長,龍鬚末端伸到了“圓”字,此外龍頭較大,整體看起來十分威嚴,但面部的設計使得龍看起來有一些老態龍鍾,精氣神遠不及“曲須龍”“反龍”“大尾龍”。拍賣行一直稱“長鬚龍”是除卻“短鬚龍”之外,最具人氣的版別,這個觀點嚴格來說,不夠嚴謹。

大清銀幣宣統年造“大尾龍”壹圓銀幣 400萬

“大尾龍”算是“曲須龍”的一胎同胞兄弟,無論是兩面的文字、圖案、龍形、內齒,都相當的接近,並且龍身的結構也是一模一樣。只是“曲須龍”在處理字體、龍身、龍尾、雲朵、龍珠等細節時,更加細膩。“大尾龍”得名則是來自於11根龍尾比“曲須龍”顯得比較粗大。

大清銀幣宣統三年 短鬚龍 280萬

長鬚龍”毫無疑問是第一,人氣有兩個指標:美感、珍稀度,如果太珍稀就談不上所謂人氣了。但在珍稀度和市場價值上,毫無疑問,“短鬚龍”在大清宣三系列樣幣中獨具鰲頭,沒有之一。

香港皇室貴族 陳健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所有古玩人!願你們終能達成所願!——如有不對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