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雍正皇帝即位後,深受父親的影響,繼續重用漢人知識分子,規定必須爲皇子延請漢文師傅。《嘯亭續錄·諳達》記載:“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嫺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

清朝很重視皇子的教育。每一名皇子,到了6歲都必須送到上書房,接受各種教育。

上書房設一名總師傅,由滿漢大學士兼任。在總師傅以下,設置若干名漢文師傅和若干名滿蒙師傅。總師傅不用每天都來上書房,有事纔來。師傅則輪流入值。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漢文師傅負責教授漢文,以及四書五經之類。滿蒙師傅又被叫做“諳達”,分爲內外諳達。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嘯亭續錄·諳達》記載:“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嫺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

皇子們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下學後,還得在諳達的指導下,學習步射和馬射。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不管是婚娶還是封爵,皇子們每天都必須前來上書房學習。只有元旦節、端陽節、中秋節以及皇帝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才能夠休息一天。全年加起來只有5天假。

古代講究“尊師重道”,皇家也不例外。清朝等級森嚴,可是在上書房裏,皇子與師傅相見時,師傅不用下跪磕頭,僅以捧手爲禮。皇子還得給師傅作揖還禮。

有意思的是,雖然上書房裏既有漢文師傅,又有滿蒙師傅,可漢文師傅的地位明顯高於滿蒙師傅。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就是他們在授課時是坐着的,不用站立。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聽雨叢談》記載了皇子與師傅一起讀書的情景:“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

滿蒙師傅沒有這個特權,他們上課時要站着,而皇子坐着。所以,滿蒙師傅雖然嘴裏不說什麼,心裏一定會感到很憋屈吧。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這與雍正皇帝有關。

我們知道,清朝入關之初,滿人的地位遠遠高於漢人,他們瞧不起漢人讀書人。康熙皇帝深知要使大清王朝能夠“長治久安”,必須籠絡和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於是,康熙皇帝在南下視察時,專門來到山東曲阜,在孔廟裏三跪九叩。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雍正皇帝即位後,深受父親的影響,繼續重用漢人知識分子,規定必須爲皇子延請漢文師傅。漢文師傅在授課時,可以坐着。

皇子們對自己的漢文師傅非常尊重,長期的共同學習,使得他們之間培養了一種特別的師生之誼。

乾隆時期,朱珪入值上書房,成爲嘉親王顒琰的師傅,長達10多年。顒琰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病逝,嘉慶皇帝將時任安徽巡撫的朱珪緊急召到北京,握住師傅的手,痛哭失聲。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在那以後,嘉慶皇帝將朱珪當作自己的左臂右膀,對他言聽計從。1806年,朱珪病逝,享年76歲。嘉慶皇帝如喪考妣,親自到朱珪家中祭奠。由於朱珪宅邸大門太窄,嘉慶皇帝的御駕都抬不進去,他便步行進入,哀悼自己的老師,並賜予文臣最高等級的諡號——文正。

晚清時期,翁心存做過上書房總師傅,是同治皇帝的老師。後來,翁心存的兒子翁同書由於處理苗沛霖事件不當,又在守城時兩次不戰而逃,被兩江總督曾國藩彈劾到朝廷。經過王大臣審議,擬定了一個“斬監候”,眼看人頭不保。

清朝皇子的漢文師傅有一個特權 連滿蒙師傅都沒有

好在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以“眷念師誼”的名義,對翁同書網開一面,將“斬立決”改爲充軍新疆,讓他僥倖逃過一死。

你看,當皇子的師傅好處多,關鍵時刻還能保命。

【參考資料:《清史稿》《聽雨叢談》《嘯亭續錄·諳達》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