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老街已走過500年……

“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漢口,明末中國四大重鎮,武漢商業之根。

40年前,103位在這裏沿街擺攤的個體戶,拿到了全國首批個體工商執照,掀開了中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大幕,“天下第一街”聲名遠揚,備受矚目。

它,曾勇立潮頭笑傲江湖;它,也曾陷入困局一度落寞,改革大潮滾滾向前,如今的老街又將如何對照來路重新出發?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湖北之聲特別報道《走過漢正街》

“海龜”楊威:“我們家族有上百人在漢正街做生意!”

2018年夏天,武漢打破氣象記錄,遭遇了幾十年一遇的酷熱天氣。三伏天的太陽照得人睜不開眼,這是服裝批發市場一年中最清淡的日子。漢正街多福路第一大道上,來往的行人和車輛並不多,藍寶石座裏不少商戶也都趁機關門休整,28歲的楊威卻選擇這時候開業,他的原創品牌叫V+,主打靚仔男裝。

楊威:“因爲這個市場競爭很激烈嘛,各種各樣的操作模式都有。年輕人需要玩點不一樣的,我們選擇原創的話還是希望帶進來一些年輕人的更新鮮的東西。”

剛從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畢業回國,楊威是漢正街上貨真價實的海歸、創二代。上世紀90年代初,楊威的父輩兄弟姐妹五人從河南來漢做布匹生意,如今家族中已經有近百人在漢正街做營生,大大小小的門店開了十多個。回憶過往,楊威媽媽的臉上泛起掩飾不住的驕傲。

楊威媽媽:“1991年,我們就是一米見方的門面,包括檯面,我們每天就是用尺子一米一米的量,賣被單和被面,就是紅雙喜、龍鳳。”

記者:“那個時候掙錢容易吧?”

楊威媽媽:“掙錢容易,反正我們第一年上來就盈利,第一年賺了7萬多,就感覺是一個大豐收了。”

“盲俠”鄭舉選:“漢正街好, 我就有飯喫;漢正街不好,我日子就不好過...”

上世紀90年代初,那是漢正街最輝煌的時候,與此同時,一個漢正街的標誌性人物也逐漸地淡出了這條老街。

鄭舉選:“我的命就隨着漢正街的變化在變化。漢正街好,我就有飯喫;漢正街不好,我日子就不好……”

△湖北之聲記者與中國之聲記者(右一)採訪鄭舉選(左二)

他叫鄭舉選,是個盲人。銷售額第一、納稅額第一、各種捐款第一、認購國庫券第一,當年在漢正街創下的這“四個第一”,讓他成爲一段傳奇。以至於有外國記者採訪他時,他可以豪氣沖天地回答:“我就是傳說中的百萬富翁”。可事實上,他卻是個膽子特別小的人,“怕”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

之所以怕,是因爲命運對這位已近耄耋的老人曾經太過殘酷。1961年,21歲的鄭舉選在漢正街工商所登記,成爲一名小商販,擺攤兜售魚線、魚鉤、針頭線腦等小玩意兒。那個年代做生意是件冒險的事,沒做多久他就被扣上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作爲“漢正街最大的投機倒把分子”,他被關進學習班,財產被沒收。最大的磨難降臨在1978年1月,鄭舉選再次被抄家,這次的罪名是“地下批發小百貨”。他被投進大牢,一關就是18個月。

鄭舉選:“爲什麼我的眼睛瞎得這麼快呢,我們的看管所周邊都是些宿舍,一些幹部的家都在裏頭,伢們叫爸爸叫媽媽叫的,說老實話我那個眼淚啊像水一樣往下直淌。我坐牢是小事我罪有應得,我的伢們在學校讀書怎麼讀啊?我的淚就包不住,我對不起我的孩子!”

△上世紀80年代,繁忙的漢正街

鄭舉選小時候因患眼病視力低下,可憐那僅有一點點視力的雙眼,也在獄中徹底哭瞎了!眼睛瞎了,耳朵卻沒聾,在獄中,他聽獄友讀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了!”不久,鄭舉選出獄,當他再次回到漢正街時,他聽說漢正街滿滿的都是人。

改革開放了,漢正街活了!1979年底,包括鄭舉選在內的103位無業人員持證擺攤漢正街,他們怯怯的叫賣聲,拉開我國城市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帷幕,也標誌着個體私營經濟重回中國經濟舞臺。

新華社記者黃家仿:“對漢正街不取締、不限制、不打擊,武漢市工商局‘膽兒真大’!”

△黃家仿

黃家仿,時任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因爲漢正街的火熱,也因爲它背後不絕於耳的爭議聲,黃家仿展開了一場調查。

黃家仿:“就盯着一個個體戶,他在那裏做生意,一直在那裏盯一到兩個小時,就在那裏看他賣了多少商品、有沒有人來、怎麼回事,就在那裏看,長時間盯着、看着……”

不久後,一篇內參從武漢發往北京——《一個國營商業代替不了的市場——武漢市漢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場的調查》,這篇內參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務院派出調查小組來到武漢調研。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社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就此,爭議聲偃旗息鼓,漢正街甩開包袱,大步向前,幾年下來,一舉發展成爲“買全國、賣全國”的“天下第一街”!

鄭舉選:“不管是上海、江蘇、浙江、廣州的貨非要到武漢來集中不可,你到上海只能買上海的一些產品,廣州的沒得;你到廣州去買只能買廣州的一些產品,他沒得上海的貨;只有到武漢來,武漢的、廣州的有、上海的有、浙江有、江蘇有……”

時光荏苒,世事變遷。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高速發展和90年代中前期的極度輝煌後,漢正街迎來了始料未及的巨大挑戰。多年雄踞國內小商品市場第一的它,不知什麼時候起被多個後起之秀超越,排名跌落到8名開外。一路“篳路藍縷、敢爲人先”的漢正街,還能追趕得上嗎?

“紐扣大王”黃麗娟:“都說漢正街水太深了,可是水深纔有大魚嘛!”

△黃麗娟

湖南妹子黃麗娟,2001年辭去銀行鐵飯碗,與丈夫一起來到漢正街,在永寧巷做起了鈕釦批發生意。那時候,黃麗娟15平米的店面裏,擺放了上萬種鈕釦,她和愛人每天起早貪黑,高峯時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儘管生意火爆,但每一單都要人工統計顏色、尺寸、材質、進貨地、進貨價……這種原始的經營方式讓黃麗娟逐漸感到厭煩,也看到了危機。

黃麗娟:“08年以前,我做的那種經營輔料的方式,可能就是漢正街40年或者說100年前大家就是這樣做的,我100年以後我還這樣做生意,一點進步都沒有。”

剛巧那時,阿里巴巴的業務員來到漢正街,指導商戶網上開店。黃麗娟動心了,她給對方提出要求:“能不能給我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把我的行業標準統一起來,銷售數據反饋回來?”雖然問題沒有馬上得到解決,可黃麗娟由此得到啓發,她決定自己幹!建一個輔料行業交易平臺,將漢正街上千家輔料商家的產品賣向全國。

黃麗娟:“其實2008年開始我就在摸索,最開始我們是去copy淘寶,從淘寶最原始的一個版本去做,所以就到2012年開始,在武漢組建了一個互聯網團隊。”

爲搭建平臺,黃麗娟挖來了騰迅和阿里的不少人才,組建了技術團隊,用了3年時間,做成了全國首個鈕釦新標準基本框架。隨後又整合了花邊、拉鍊、織帶、飾品等17大服裝輔料品類的行業標準。如今,黃麗娟的“壹鈕釦網”入駐批發商170多家,企業500多家。客戶只要登錄平臺發佈消息,便能在很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服裝輔料。

黃麗娟:“ ‘壹紐扣’已經變成他們一個必須的一個東西了。就像那個京東,我要去買個電腦,我先爬上京東去查一下看。”

像黃麗娟這樣求新求變的生意人,在漢正街還有一大把。舊與新的交鋒背後,是漢正街固有商業模式的升級迭代。這個昔日前店後廠、肩挑背馱的小商品市場,早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模樣。時刻保持危機感、勇於自我革新的黃麗娟們,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矗立在新時代的風口浪尖,揚帆遠眺,搏擊弄潮。

黃麗娟:“ 漢正街有一句話叫做‘你去做一個行業,那裏水太深了,不適合去做。’漢正街就會說‘水深了纔有大魚嘛,你水淺了是養不出大魚的。’年輕的時候無懼犯錯,像我們中年人無懼擔當。”

漢正街管委會主任胡亞非:“我們把‘頭腦’留在了漢正街”

2011年1月17日夜晚,武漢市礄口區漢正街495號宏康實業公司發生火災,造成14人死亡、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91.14萬元。調查組調查認定,武漢市“1·17”重大火災事故是一起生產責任事故。

此後,武漢市正式提出:用三五年時間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進行整體搬遷改造,政府部門則積極引導漢正街批發市場整體有序地搬遷至黃陂漢口北及三環以外其他區域…

2011年,一場鳳凰涅槃式的舊城改造,在漢正街打響。凡是消防不達標的市場全面關停,傳統業態市場逐步整體外遷。漢正街管委會主任胡亞非說,漢正街需要借勢轉型升級。

胡亞非:“從2011年一直到2014年底,我們累計關閉了43家市場,外遷商戶接近15000戶。通過這一輪的瘦身,我們有了一個去僞存真、去粗存精的過程,促進傳統市場轉型升級的這麼一個過程。”

血脈可以延續,精神可以承接,撐過了整改陣痛期的漢正街,破繭化蝶、浴火重生。現在的漢正街正以千億服裝產業爲基礎,以時尚轉型爲旗幟,打造中國服裝名城。漢正街管委會主任胡亞非說,有形的漢正街正在變小,無形的漢正街正在變大。

胡亞非:“把生產、發貨以及物流配送這個環節已經轉移出了漢正街,全部轉移到了1+8城市圈,1+8城市圈的服裝企業有近4000家,接近100萬的產業員工在我們漢正街的服裝產業在配套。所以我們打造“時尚漢正街”雖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時間,但是我們形成了一個全產業鏈。服裝的創意、研發、展示我稱之爲頭腦經濟,我們把‘頭腦’留在了漢正街。”

漢口北集團總裁李斌:“我們承接漢正街的首先是漢正街的精神!”

手機地圖APP上,漢正街東北方向直線距離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新崛起的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它的名字叫漢口北。這個佔地近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市場,規模是漢正街的幾十倍,總投資超過一百個億,由武漢本地一家民營企業斥巨資打造。

十年時間,這裏從一片灘塗湖汊,變成一個坐擁28萬人口的宜居新城。走過漢口北電商大樓廣場,一座高聳的牌坊上,“新漢正街”四個大字格外引人矚目。事實上,這個平地而起的漢口北,每時每刻都在和漢正街發生着聯繫。

據不完全統計,漢口北目前3.2萬個商戶中,大約有6成是從漢正街搬過來的。雲合運供應鏈公司是漢口北200多家物流公司中唯一一家專做武漢市內商貿物流的企業,公司牆上的排單表顯示,這裏每天有2個班次的貨車往來於漢正街。

△漢口北集團總裁李斌

敢爲人先的漢正街創新精神,正在漢口北得到發揚光大。從漢正街白馬市場走出來的漢口北集團總裁李斌,總是自豪地以“老漢正街人”自居。

李斌:“我們漢口北稱之爲新漢正街,我覺得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搬遷,我們承接漢正街的首先是漢正街的精神,創新精神,勇於擔當的精神,我覺得我們漢口北要不斷的創新。”

新的運營模式,更加重視創新的力量,讓許多商戶嚐到了甜頭。漢正街裏現在的龍頭企業“龍騰置業”董事長李天俊介紹,僅龍騰時尚男裝年銷售額就超過了400個億,與杭派、粵派三分天下。現在中國10件男裝中,就有4件出自這裏。

經濟學家張燕生:“匯聚全球英才,打造新版漢正街。下一個四十年,它將繼續走在時代前沿!”

2018年夏天,緊鄰漢正街的漢口龍王廟前,長江濁黃,漢江碧綠。每年汛期,兩江交匯處“涇渭分明”的水上奇觀如期上演,40年來,從不缺席。

這裏是武漢市着力打造的“長江主軸”上的重要節點,規劃中的武漢市現代服務業重要功能區。有消息說,國內某著名地產開發商的一座超越400米高的標誌性塔樓,不久將在這裏破土動工。

今年,漢正街被劃定爲武漢市舊城改造的最大片區。舊貌換新顏的老街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改變的不僅僅是顏值,更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升級。

△湖北之聲記者(左一)採訪張燕生(右一)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燕生認爲,打造新版漢正街應該有更高的站位:

張燕生:“從漢正街來講啊,要聚全球英才。漢正街過去主要是武漢人,浙江人、福建人。今後漢正街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猶太人、來自於非洲的,全世界的英才。它是個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首先它要聚才。人們需要什麼,漢正街就發展什麼,而且比人的需要還能超前一點,它能夠引領,這樣漢正街才能在未來四十年,走在這個時代的前沿。”

奔騰不息的,是漢水,是長江。

40年彈指一揮間,這條老街,從來都不缺敢爲天下先的豪氣,也從不缺篳路藍縷的身影。激盪40年,漢正街留給我們很多啓示:對過往,我們不能忘記;對將來,我們更應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不畏將來唸過往,期待漢正街更加精彩的,下一個40年。

記者:柳芳、劉徵、夏曉青、張瑞芳、張益恆

通訊員:朱玲萍

(責任編輯 陳安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