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也是受人尊敬的偉大革命家,文學家,詩人,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他的詩詞意境之深遠,書法造詣之深,都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如今,現在很多農村中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提到毛主席,都是不改以往的尊敬和崇拜。

不過,作爲一個大國的領袖,毛主席率領一班將領成立了新中國之後,受到了不少國內外敵對勢力的仇視,美國和歐盟和中國的冷戰,蘇聯和中國的意識形態之爭等等,這都讓剛開始成立的新中國舉步維艱,發展十分困難。但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新中國還是突破了當時種種外界力量的封鎖,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讓當時的很多西方列強認識到,新中國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掌控的國家。

雖然後來,國內的發展走了一些彎路,但依舊充滿了活力。只是,這一切都要隨着毛主席的漸漸年老而出現了一些挫折。在經過了十年的曲折道路之後,毛主席已經是英雄遲暮,雖然頭腦依舊靈活,只是身體也已經和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般,舉動困難。

但在此時,共和國也在面臨着內憂外患的困擾,外有美國,歐洲等國家一直在試圖分裂,內則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試圖擾亂國家的穩定。更爲重要的是,在1975年年底,毛主席已經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但卻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接班,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夠找到適合扛起建設新中國大旗的人,於是,在1975年底,他會見病重的周總理的時候,寫了一首詩給周總理:

《訴衷情》

當年忠貞爲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鬢已秋;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毛主席寫這首詩的時候,身體已經很不好,可說是被各種疾病纏身,他預感到在自己的身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大的變動,他生怕後來的接任者不能夠管理好這個國家,生怕再走上四分五裂的道路,但此時已是有心無力,用《訴衷情》這首詩表達自己的擔憂。而當時,周總理也已經是在重病中,周總理看到毛主席的這首詩之後,也是潸然淚下:兩人一起革命,一起管理這個國家,如今行將離去,卻既是不捨又是擔憂,周總理苦於自己的身心力不足,只能夠用自己的眼淚回答主席,讀起來令人憂傷不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