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展览名称: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展览时间:20190928-20191124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方厅一层B展厅

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协办单位(以行政区划为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隆化民族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靖安县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宁夏固原博物馆

展览介绍:

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9月27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上展文物175件组,集合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隆化民族博物馆、福建博物院、荆州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4个省市自治区共22家博物馆和文博机构的文物藏品,并得到了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展览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物讲述中国织绣印染历史及其文化,反映在历史进程中,在民族融合、内外交流的背景下,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织绣工艺审美上的交流、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中国织绣特有的民族风格。

展览以时代顺序为主线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礼仪之备(先秦)、汉韵胡风(汉晋)、大国气象(南北朝至隋唐)、南雅北逸(两宋辽金)、精丽华贵(元)和文章锦绣(明清)。先秦和汉晋着重展示织绣与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确立,参与构建第一次民族融合,南北朝至隋唐开始第二次(南北)民族融合,从织绣反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两宋辽金至元从织绣反映第三次民族融合过程,反映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共生性和文化认同;通过元代纺织品格局的改变(棉的引入),对中亚、西亚丝织文化的吸收说明民族融合过程中对工艺美术发展的促进。宗教的世俗化促进了吉祥纹样的产生。明清两代市民阶层的形成,文人审美与市井生活的结合,吉祥纹样的定型,成为广为接受的中华民族图案。

同时,展览展现了唐代和元代分别在工艺审美面貌上和纺织品种类上产生两个转折点。一是唐以前以动物装饰为主要题材,唐以后以花卉植物装饰为主要题材;二是宋末元初,棉引入内地,纯棉布、苎丝(缎)开始大量出现,元代以前高档丝织品以丝绸为主要品种,元代以后,以缎为主要品种。

展览还向我们展示了几个之“最”有特色的文物,最早的对襟——?(qiū)衣、最早的三版套印——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最早的加金织物——龟甲纹织金锦带、最后的联珠动物团窼——黄色联珠对龙纹绮、最早的织金罗——湖蓝色云纹织金罗。以及最引人注目的汉代文物“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此锦右侧边缘已残,根据其他同类纹样织锦所存文字,这件织锦完整的文字应为“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虽然写有“为国庆”字样,但此国庆所指并非为十月一日国庆节。锦上云气纹呈山状,绣有禽鸟、飞龙、独角兽、双角兽、翼兽等动物形象。有翼动物形象源于西亚,合成东西交融的画面。汉代先民把这段文字织在锦上,使我们今天得以看到丝绸之路开通的时代,中国面对世界的博大胸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国家强盛的时代,就是丝路畅通的时代。在中华各民族共同经营之下,世界文明在此往来互鉴,中国丝绸因丝路的通达而远播世界,也因丝路的双向联系而吸收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和技术,融入到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创造出新的纺织技术和工艺门类。

展览作品: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黄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残片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勾编网纹叠花贴绣素缎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黄地花瓣团窼对狮纹锦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黄地对飞马饮水纹锦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黄地对飞马饮水纹锦2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褐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

展览现场: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展讯:“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亮相首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