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觀復公子

小時候盪鞦韆多在春日,特別是寒食清明節的時候。

依循古禮搭建而起的大秋千是孩童的最愛,你爭我搶地攀爬上去,比比誰蕩得更高。

越高越危險卻也越刺激越激動,天性裏爭強好勝的因子令人慾罷不能。

一個不慎摔將下來,輕則屁股開花,譬如我,重則傷筋動骨。

無怪乎自古盪鞦韆就與跑馬、行船一起並列爲三大險事。

相傳,盪鞦韆是山戎族的遊戲,在春秋戰國時傳入中原。

一開始的鞦韆繩索用獸皮製成,所以,鞦韆也寫作“鞦韆”。

其實,鞦韆的原名是“千秋”。只是在漢代的時候爲了避免衝撞“千秋萬壽”的美意,遂改爲“鞦韆”。

不過,盪鞦韆的確有助於“千秋”——作爲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活動。

自魏晉開始,盪鞦韆成爲閨中女兒流行的嬉耍遊樂,至唐宋,已然成爲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經典意象。

李清照的“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李煜的“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蘇軾的“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一架鞦韆承載了幾多女兒家的心事與情思,說與誰人聽!

正所謂,歡欣也鞦韆,悲憂亦鞦韆。

現在公園、廣場處處都有結實的鋼鐵鞦韆,盪鞦韆反倒玩得少了。老胳膊老腿的,每每以自嘲寬慰。

那日興起,在街邊公園法桐下的鞦韆上蕩起來。

當輕靈的鞦韆穿過悅耳的秋風蕩進秋日陽光暖煦懷抱裏的時候,我依舊快樂得像個孩子:

飛起來的感覺棒極了。

觀復博物館 乘雲觀音

願君心生歡喜,鹹淡相宜。

觀復·合掌觀音石雕 ¥4980 購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